中国贸易扩张转向亚非拉
导语:

投资者报(记者许瑶)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中国对外贸易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战略调整如箭在弦。

欧美日三大经济体出现同步衰退,使得中国与其贸易额日趋下降。加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更让中国与这三大经济体的贸易情况“雪上加霜”。

近日,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1月27日至2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欧;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访拉美4国;2月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访拉美5国;2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沙特阿拉伯、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5国。

诸多因素均显示,中国对外贸易出现新趋势,过去以欧美日为主要贸易对象的战略正逐步调整。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扩展亚非拉贸易的同时,将继续维持与欧美日的贸易合作,欧美日依旧是“主战场”,而亚非拉将成为重要的“第二战场”。

“中国要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改变贸易战略只是一方面。”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要坚定不移地进行升级和转型。在欧美日贸易颓势难调的情况下,亚非拉无疑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另一重心。

对外贸易颓势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贸易活动迟滞,美、欧、日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陷入比预期更为严重的衰退,由此导致中国与欧、美、日的双边贸易严重受挫。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表示,虽然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但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对欧盟贸易总值4255.8亿美元,占全年外贸总额的16.6%,同比增长19.5%。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是最重要的技术进口来源地,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

而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2008年前10个月,中国再次被加拿大反超,退居美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2008年全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最低点。

另外,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国内消费需求急剧萎缩,人民币升值的累计效应集中释放,成为近期中美双边贸易陷入低迷的主因。

从出口方面看,自2008年10月起,中国对美贸易规模步入逐月下滑通道。2008年,中国对美贸易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占当年中国出口总值的17.7%,而2007年这一数值约为21%。

而中日的双边贸易也不容乐观。2007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继欧美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然而,2008年前11个月,中国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所占份额已由2007年同期的27.7%降至18.6%。更令人担忧的是,2008年11、12月,中日双边贸易值连续两月出现负增长。

事实上,中国也正努力维持着与欧盟各国的贸易合作。1月28日至2月2日,温总理访问欧洲4国,这被称为一次“信心之旅”。据保守估计,中方将于2月下旬赴欧采购,清单敲定150亿元人民币。

无论如何,在主要出口国上,中国的对外贸易已呈现明显的颓势。

贸易保护抬头

在大多数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全球已经明显抬头,WTO总干事拉米对此很是担忧,称“孤立主义”是当前最大的敌人。

“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运动已从小城卢卡蔓延到了米兰等大城市;俄罗斯提高了汽车进口关税;继提高部分种类豆油进口关税之后,印度又于近日没有任何理由地宣布限制进口中国玩具。而美国国会则通过了“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引起极大争议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赫然在目。

“贸易保护主义”的字眼也被媒体多次提到台面。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理查德?米尔恩曾撰文提出,欧洲不能倒向保护主义。

面对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的萎缩,商务部日前也发出警告称,经济低迷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催化剂,中国一直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2009年遭遇贸易摩擦的形势只会更加严峻。

然而,与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相比,发达国家不断推出各种新标准,如日本颁布的对进口的医疗保健器械实行新标准、欧盟出台的玩具安全指令等,俨然成为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软钉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表示,“这种提高标准的做法,更多时候则是发达国家对本地区产业和企业的一种进攻性保护。由于这种提高标准的做法是针对所有要进入本地区市场的企业而言的,而非歧视性地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产品,所以不能算是限制进口。中国企业以往对付贸易壁垒的经验在这些新标准面前有些力不从心。现在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要进入目标市场,就只能付出成本。”

虽然舆论均不认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但这些国家的做法无不对中国与他们之间的贸易产生影响,中国调整全球贸易战略势在必行。

挖掘亚非拉潜力

“信心是最重要的,比黄金或货币还重要。”今年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英国首相会面时如是说。

有迹象表明,亚非拉国家和地区正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对象。两会前夕,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亚非拉,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可见中国政府对与亚非拉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异常重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赵玉敏也持相同观点。2月18日她对《投资者报》记者说,“中非贸易潜力特别大,最近几年增长得很快”。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非洲人才培训、科技成果开发、文化交流和疾病防治等领域的合作。赵玉敏表示,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开发,可以帮助非洲经济实现就业增长等。一方面,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另一方面,能扩大自己的出口,带动双方的贸易发展。

亚非拉市场确实具有很大潜力。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1至10月,中国出口增速排在前列的皆为新兴市场——对拉美国家出口增长47%,对非洲国家出口增长41%,对中东出口增长31%,对印度增长39%。2008年,中非贸易历史性地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68亿美元。

2月16日,中国驻沙特阿拉伯使馆经商处表示,2008年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双边贸易额突破400亿美元,同比增长64.7%。

从目前来看,亚非拉市场虽有潜力,但只能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补充。中过对欧美日等国减少的那部分贸易额,可以通过与亚非拉的贸易得到补充。但是,目前亚非拉还无法承担中国这么大的贸易量。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战场”,还应放在发达国家,亚非拉可作为“第二战场”,以增加中国贸易的腾挪空间。

我们看到,中国近期在对外贸易上的一系列动作,有转向亚非拉的实际需要,但也要认识到,这既是战略上的要求,也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策略选择。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