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欧国峰)因自有技术较强并曾率先盈利,京东方(000725.SZ)在液晶面板企业中,一直显得很突出。
2007年净赚7亿元之后,2008年因行业景气剧降预亏7~ 10亿元。这个冬季有些寒冷,但对京东方来说也不完全如此,继在合肥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启动6代线项目之后,2008年12月,该公司证实正与北京市政府协商上8代线。
2009年1月5日,京东方有关人士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合肥6代线地基、场馆建设等已在进行中,设备采购也已通过委托借款方式进行,预计原计划2009年一季度正式动工不会延误。
2009年2月4日, 京东方实际控制人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已划转至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这也被视为北京市打造资本管理平台、发展重点产业和公司的重要一步。
“过冬”储备较充足
对京东方而言,“冬天”并不陌生,但京东方并不是一味消极应对。京东方董事会秘书室王辉告诉《投资者报》,部分关闭的生产线正好可用于研发和试验。而在合肥、北京两地政府推动之下,加速上更高代线,是吸取了在行业景气波峰上5代线的经验。
此外,与同行相比,京东方的“过冬”储备较充足。该公司财务报表显示,直到2008年9月底,仍有近30亿元的现金储备。
2008年三季度,京东方出现巨亏,液晶面板价格暴跌是主因,19英寸面板6月中旬每块125美元,10月底已跌至60美元。此外,一定程度上还缘于配套原材料需要进口,汇率风险又雪上加霜。
知情人士告诉《投资者报》,在三季度,京东方生产的19英寸显示器面板售价已低于现金成本(原料成本+人工成本,未计算设备折旧、财务费用等)20美元,按该公司标准月产能的一半、即5万片计算,仅此一项每月就亏损了100万美元(680万元人民币)。
京东方的液晶原材料有60%依赖进口,京东方因采购规模小、议价能力不强。此外,其原材料大都从日本进口,采用以日元计价进口材料、以美元计价卖出面板的模式。9月份,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出现较大波动,日元汇率则在短短十几天内升值30%。日元的升值和美元的贬值相叠加,让京东方遭受了严重的汇兑损失。
为掌控原材料配套,京东方一方面吸引了美国康宁等产业配套公司在北京设厂;另一方面,还直接参股了背光源等配套项目,将本土采购率逐渐提高到了40%。
启动技术研发
兴业证券分析师时红对京东方一直很看好,理由之一是其整合上、下游资源的能力非常出色。
从历史上看,京东方一直很注重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不仅创立了自身品牌的终端产品,还于2003年成功收购韩国现代公司的液晶生产线之后,又斥资10.5亿港元成为冠捷科技(主要从事显示器产品的组装和销售)的第一大股东。
收购冠捷科技使京东方获益丰厚。2002至2004年,冠捷科技从京东方所采购液晶面板的金额分别为1.24亿美元、1.59亿美元、1.55亿美元,约占前者当年液晶销售收入的15%、12%和6%。2006年1月,京东方又与冠捷科技签订了为期三年的《面板订购框架协议》,约定未来三年最高采购金额额度分别为6亿美元、7亿美元、10亿美元,构成对该公司营销的有力支撑。
但该协议如今已到期,并且冠捷科技的控股权已被转让,京东方如何弥补?对此,王辉称,即使需求萎缩导致销售总量减少,但京东方与主要客户的业务往来稳定、前5大客户所占比例也基本无变化;目前还正与下游厂商密切接触,希望增加与一些二线电脑品牌厂商的合作。
尽管看好京东方的技术实力,但时红强调,其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还需加强。
1月5日,京东方正式拿到国家发改委就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批文。据了解,该实验室将建设一条实验线,包括液晶阵列工程、成盒工程、测试等相关工序以及辅助设施。该公司的意图是,在为液晶产品技术研发提供保证的同时,也为上游装备和材料提供研发支撑。
京东方还启动了对第三代显示技术的研发。京东方有关人士透露,该公司已经开发出可用于40英寸LED电视的背光源,但尚未量产仅接受定制。甚至早在做成都4.5代线规划时,京东方就考虑到了LED产品的生产问题,因两种显示技术在前端工艺有相同之处,待条件成熟,可改装现有部分设备,用于LED产品的生产。
王辉表示,在6代线和8代线投产之后,京东方的产能得到扩张、规模效应显现之后,将把更多力量用于工艺改进、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