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山寨牛股
导语:

投资者报(评论员 邓妍)山寨手机、山寨春晚、山寨美女……当“山寨”概念自2008年延续至今依然横行时,山寨牛股、或称为“人造牛股”也开始在A股市场粉墨登场。

《投资者报》对近期月翻番股的数据研究发现,自去年11月以来股价实现月翻番的个股多达20只,但这些股票大部分缺乏基本面支撑,多为业绩一般的中小盘股,推动其上涨的两大动力是机构的解套需求和大小非的套现愿望。

与有着持续业绩增长潜力的优质股票相比,将这些月翻番股定义为山寨版牛股并不牵强。从投资风险角度上看,这类股票并不值得长期持有。

其实,我们现在需要当心的还不仅仅在于这些月翻番股,在A股市场,山寨版牛股比比皆是,甚至一些有重大重组概念、资产注入概念的公司,也逃脱不了山寨嫌疑。

兴业全球基金研究部曾对“人造牛股”做过一个狭窄定义: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没有任何提高,只纯粹通过外延式的股权融资后,通过简单堆积资产或合并报表来达到业绩的增长的企业。

很多投资者一定会想,有外延式股权融资的公司怎能归为“人造牛股”系列?道理很简单,这类企业仅仅作为了将实物资产资本化的中介,这样的增长对于整个社会可能完全没有增加效益。

比较多见的是“大集团,小上市公司”模式。上市之初,上市公司一般是从集团公司中剥离出来的一小块优质资产。上市后通过增发,不断将集团公司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通过这个过程,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绩也不断增长。几年下来企业资产增加若干倍,利润增加若干倍。

但我们要指出的是,这很可能并非什么了不起的经营成就,而只是把中国特色的增长游戏玩得好而已。随着集团公司的优质资产不断注入,剩下的资产质量越来越差,所谓的增长也就越来越低效。当集团优质资产大都注入后,增长也就接近尾声。

“人造牛股”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美国的“人造牛股”也以一种类似的方式存在着。

让我们回顾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沸腾的黄金十年。60年代中期,伴随着美国混合收购浪潮的兴起,股票市场迎来“混合型企业”投资狂热。

里顿(Litton)工业公司是当时首批利用混合收购手段成为大型企业的代表。该公司1953年销售额为300万美元。随后8年里,里顿收购了23家公司。60年代中期,里顿通过不断的收购维持自身高增长率,年销售额最高达到16.8亿。

混合收购给里顿带来了辉煌的连续57个季度的业绩增长,也带来了如山高的债务。1968年政策与会计制度的改变加速了里顿的崩塌,当年1100万美元的收入下降导致其股价垂直下降。随着之后业绩的持续恶劣,这个市盈率一度超过75倍的股市明星,股价从1967年的高点120美元跌至1973年的8.5美元,缩水93%。

我们不否认资本运作的作用,但往往市场好时,资本运作造就的股票都会备受追捧,而一些经营良好的公司反被忽视,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欢迎一个低估值的国内市场,合理估值的市场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财富创造,有利于投资者财产性收入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剖析上市公司增长方式,挖掘其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也就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认为,相对于增长速度与幅度来说,增长来源、质量与持续性可能更为重要。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