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千亿资金逆市投产液晶板
导语:2009年中国大陆将新增千亿液晶面板投资,占全球同期产业投资80%以上,在国外巨头压缩产能过冬之际,中国大陆企业逆市加速而上,意图争夺全球液晶版图的新龙头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千亿资金逆市投产液晶板
·京东方:垂直整合产业链
·上广电:突击8代线
·深天马:中小面板龙头

继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等行业振兴计划出台之后,2月18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已原则通过。该规划主要涉及集成电路、平板产业、3G、宽带通信等。其中,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刚刚正式启步4年多的平板产业被各方寄予厚望。

资本市场已经提前反映了这种预期,春节过后,液晶类上市公司的股票普遍表现强劲,其中广电电子、京东方等面板生产企业的股票,甚至出现多次涨停。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液晶面板企业大力扩大产能,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仅仅回暖一年多的液晶市场再次陡然“变脸”。基于终端需求下滑和对未来市场不确定的忧虑,液晶电视和显示器生产厂商纷纷调减对液晶面板的订货。供需形势逆转,造成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面板厂商的收益锐减进而亏损。这种情况,到2009年后才稍得缓解。

而在10年前,中国台湾地区液晶面板厂商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本、韩国液晶面板不愿扩大产能的机会,逆市而上奠定了与日本、韩国鼎立的局面。如今,在产业振兴规划的带动下,中国大陆企业正试图复制历史。

年内新增投资逾全球80%

1月初,知情人士向《投资者报》表示,除了已经公开的信息外,包括上广电正计划上第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龙腾光电计划上7.5代线等,项目资本金均已经到位,并已将可行性报告交国家发改委审核。

该人士透露,汇总起来有近150亿美元(约1020亿元人民币)的新增投资,并将陆续开工,最晚在2011年之前投产。这些投资中,仅在2009年内就会落实95亿美元,约占当年全球110亿美元新增投资的80%。

“或许这将是历史性机遇。”多位受访人士均对《投资者报》表示相同的观点。他们普遍认为,平板显示产业是继汽车和计算机产业之后,第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液晶显示在其中占据主流地位,液晶面板制造环节又是液晶产业的中坚环节。

据DisplaySearch统计,2007年全球平面显示器用面板出货金额为1060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其中液晶显示器占900亿美元、占比近85%,到2015年,将达到近90%的市场份额。而更大的蛋糕来自电视领域,在今后几年,全球将迎来数字电视升级浪潮。其中,美国在2009年、欧洲和日本在2011年、中国在2015年将实现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切换,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将全面取代传统的模拟电视。

但在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中国大陆企业显然严重缺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液晶面板属于资金和技术均高度密集型。一条5代线需要上百亿元、6代线至少要150亿元、8代线需要近300亿元;此外,要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含量、不断上更高世代的生产线。同时,中国大陆液晶产业链不完整、原材料的本土化配套程度差。

1999年,投资13.2亿元的吉林彩晶是中国大陆第一条液晶面板生产线,曾作为吉林省“九五”计划的头号重点工程,但最终未能发展起来。2003年,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公司液晶生产线;当年底上广电与日本NEC公司合资启动在上海新建一条5代线。从2004年10月至今,中国大陆企业共有7条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但其中仅有4条5代线,没有一条能生产液晶电视面板的更高世代的生产线。

图谋液晶新霸主

从产能和综合实力对比看,全球液晶领域由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掌控。作为中间环节的液晶面板全球的占有率,中国台湾地区居首位(约占43%),其次为韩国(约占33%),日本第三。

“在本轮新增投资的带动下,大陆液晶产业将迅速崛起,改变这种局面。”清华大学液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顾问张百哲教授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断言,“大陆企业将能供应电视用液晶面板,在全球行业的地位也会提升。”

复旦大学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谷至华乐观预计,中国大陆将取代台湾地区,成为新的全球第一。

在他看来,日本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完整的产业链、掌握核心技术、强大的研发能力;韩国的优势包括政府支持、半导体工业基础强大;中国台湾地区有产业链完整、制造能力强大、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和良好的研发支撑体系等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存在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较弱、产业链不完善、现有规模不够等短板。但是,中国大陆发展液晶产业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有丰富的经济和人力资源,并有巨大的内需市场。而这些,正对应着日本高昂的制造成本,以及竞争对手均面临的内需市场狭窄等要害。

寄望历史重演

中国台湾地区的例子,常被用来佐证大陆加速发展液晶产业的价值。


1998年,台湾地区开始介入TFT-LCD产业,一年内投资了6条具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液晶面板生产线。7年之后,液晶产业也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其规模和效益超过半导体产业。

但是,不得不承认,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而如今我们能否实现赶超?对此,天相投顾赵磊表示怀疑。他认为,现在的机会已不如10年前,当年液晶产业还处于导入期,但现在已是成熟期——入局厂商众多、竞争非常激烈。

而谷至华则表示,衡量一个产业的未来,除了技术创新余地,还要看发展空间等。就技术创新而言,“大量工作刚刚开始”。譬如液晶面板驱动、背光源、彩色滤光片等都有很大提升空间,可采用系统驱动集成、选用更好的背光源等。就发展空间而言,全球液晶产业第一轮重组发生在1996年,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介入了日本的一统天下;第二轮产业重组起源于2004年,市场和技术更加成熟;这一轮产业重组的主角是中国大陆,目标正是建立国际平板显示产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框架,为将来的发展奠定长远基础。

而在驱动历史重演的因素中,政府的作用将被寄予厚望。在目前中国大陆液晶产业新的投资高潮中,中央政府的直接支持很重要,特别是战略性规划和落实很关键。

只是目前,中国大陆主要采用的模式为“地方政府+公司”,这还远远不够,尤其是不利于解决全局性问题。产业链的本土配套、产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需要中央政府从战略高度明确平板显示产业的地位,从全局推动解决制约大陆液晶产业的瓶颈问题。

台湾地区的经验对于大陆很有借鉴性。2002年,台湾地区当局提出了《面向2008年挑战的发展重点计划》,制定了相应的“两兆双星”计划,旨在维持台湾企业现有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强科研开发,开拓半导体、显示器、数字内容、生物科技4大高科技产业。四年之后,“两兆”(两万亿)所指半导体和平板显示器的产值就超过1兆元新台币。

与此同时,面对全球竞争,企业自身规模和产能也很重要。目前,大陆前三大面板制造商(上广电、京东方、龙腾光电)的规模都很小,每家仅有年产1000余万片的产能。因此,前几年曾发生过液晶“三巨头”寻求合并,但最终无果。如今,不仅客观上存在需求,液晶行业景气度再次低迷也造就新的合并契机。

此外,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竞争实质上已发展到产业链的层面进行。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李曙新表示,日本夏普、韩国三星、中国台湾地区友达这些公司的生产规模远超大陆企业,采购议价能力、对供应链管控的能力也更强。同时,这些公司中有的还全面渗透上、下游产业链,单位成本进一步降低。大陆企业如何形成产业链的竞争力,显然需要政府在动用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之间的熟稔技巧。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