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上,信息就是财富,沟通创造价值。在网上检索“一切从沟通开始”,竟搜出32.6万条信息,而且很多投资者都以此为题在博客上大书特书。
沟通诚然重要,但仔细探讨用何种形式、何种频率沟通,显然更符合目前A股市场投资者的需求。面对证券市场的流言和混杂局面,我们认为,管理层适当加强与投资者间沟通的密度化、公开化,乃当务之急。
加大信息沟通密度
央行、银监会日前表示,正在加快制定《放贷人条例》,这使亟待走出“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根据《放贷人条例》草案,今后在不非法吸收存款、借贷利率不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前提下,个人有望合法注册从事放贷业务。此举有利于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得到急需的资金,以前难以监管的地下金融也能得到管理。
银行体系着力纾解中小企业生存困境的行为,让不少人联想到证券市场。因为通过证券市场融资,也是中小企业壮大发展的一重要途径。但自去年8月后,A股IPO就已停滞,最能帮上中小企业忙的创业板市场,也酝酿了十余年。
其实,诸如创业板何时推出、IPO何时重启等,早不是证券市场的新鲜话题。但由于管理层极少对类似问题及其他政策、市场焦点等的最新进展予以及时表态,使市场永远在猜测中揣摩未来的进展或变化。相伴而生的往往是给市场埋下炒作空间,这从最近创投概念股持续高热即可见一斑。
及时获得权威部门发出的最权威声音,几乎是每位投资者最盼望的“利好”,这方面的需求极为庞大。而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在处理证券市场的热点问题上,与投资者密切相关的证监会一直在探索。
自成立之初,证监会就设立了专门的新闻发布管理部门,逐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闻发布办法。如召开情况通报会、新闻发布会、媒体座谈会等,发布证券监管工作的有关新闻,宣传资本市场重大政策措施,以促进市场各方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和认识。
2005年4月,证监会进一步出台了《中国证监会新闻发布暂行办法》,主要内容包括:证监会出台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法规、规章和办法等;采取的重要监管措施;组织的重要工作会议以及重要活动等;证券期货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信息;法定职责范围内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等。
这一制度建立起来后,投资者确实能不定时地看到有关采访“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权威报道。比如去年8月,围绕市场各方关注的股市运行情况、大小非减持、改善市场供求关系、上市公司增持回购,及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等热点问题,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接受了部分媒体的采访,及时地将这些影响市场运转的核心问题给出明确回答,对于稳定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类似的声音似乎越来越不能“解渴”。探究原因,莫过于权威声音发出的还是太少。
在证监会官网上检索“新闻发言”,结果显示不过寥寥68条目录,其中还有些毫无关系的。这意味着,虽然有新闻发布制度,但在将此制度进一步公开化,尤其是在加大密度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迫切需要高密度发言
与证监会相比,不同部委在与公众沟通方面的行事方式差别很大。
最新的一个积极案例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一个报告会上透露,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为房地产。而当时,房地产行业是否被列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尚是“机密”之事,舆论因此掀起轩然大波,各种猜测之声四起。
针对这种局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二天即出面透露,房地产业长期规划确已提交给国家发改委,正接受发改委审议,此音落下,就再没给市场继续揣测的空间。
而对记者而言,感受最深、最突出的还属外交部。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是每周二、五举行,若有热点出现,甚至密集到一两天就召开一次。这一良好的制度使得无论有多少诽谤中国的声音存在,外交部都能在第一时间予以澄清。
实际上,相对于其他部委,证券市场迫切需要高密度的新闻发言。
证券市场是一个由信息构成和支撑的市场,其产品价格是对各类市场信息的综合反映。客观看,传播的信息是否客观、真实,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监管部门依据监管职责,认真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但从目前状况看,显然市场上谣言太多,而且常是正确信息与谣言混在一起,这是最糟糕的一面。
在证券市场这样的“虚拟经济”社会里,信息通常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因素,而如果市场天天都在谣言中涨跌,对投资者正确把握市场脉络显然毫无裨益。
面对各类传闻,管理层应果断回应、明确表态。而且,不仅要给投资者正向的信息,反向的解释也同样大有市场。
在我们看来,管理层在信息沟通的透明度和密度上大有可为。一个理想的状况是,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每周见媒体一次,回应市场新闻。我们更乐于看到类似于外交部的形式,采取证监会实录方式,而非通过其他媒体转达。
因为那些能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的传闻,迫切需要权威渠道进行及时、直接的证实,而放任虚假信息会进一步混淆视听。
打破信息分级披露管治
之所以希望有实录形式,是因为目前管理层在信息发布和沟通渠道上,通常会有所选择。
比如基金圈认为,去年A股市场暴跌就与“大小会”层级制度有关。“大小会制度”即所谓“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特别重要的事不开会”。
大致情况是,监管部门在2007年10月召集一些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举行会议,指出有些基金持有的蓝筹股过于集中,要求予以减持,避免引发相关投资风险。于是,听话的基金公司开始减持。由于中小规模的基金公司都没到会,不知道证监会有此意图,造成大基金公司减持一家蓝筹公司的股票,持有这家公司股票的中小基金就被套牢。
在业界看来,人为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大小会制度”显然对中小基金公司和散户投资者不合理。
追根溯源,这种现象很自然。中国信息层级管理有史可循,很多人知道信息可分为部级信息、处级信息、科级信息等。但现在的情况是“世界是平的”。有了互联网后,所有人都希望信息能更公开、更平面、更透明,打破信息层级管理也变得大势所趋。
比方说,能掌握部级信息的人与一般投资者一起在A股市场投资股票,结果怎么可能一样?
我们注意到,现在媒体要与管理层进行沟通都要先登记,这样便于信息管理,但我们希望管理层不要临时吹风,或仅对个别媒体吹风。
健全的新闻发布制度有利于证券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助于监管部门建立起贴近投资者的有效沟通渠道,它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亦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