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茨曼:这是最好的时刻
导语:

专题:施瓦茨曼:现在遍地是黄金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施瓦茨曼:这是最好的时刻
·黑石CEO:危机中遍地是黄金

“这将是我们得到最高回报的时刻,而不是我们得到回报最低的时候。”

你能猜到是谁如此描述眼下这场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吗?

他就是全球私募巨头黑石集团董事长兼CEO史蒂夫·施瓦茨曼(Stephen A ·Schwarzman,简称“施瓦茨曼”)。

如果你知道在他的集团拿出部分股份公开发行上市后的第三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你会有何感想?

当然,他会解释给你听:“金融危机让像黑石这样手握现金的PE迎来了投资的春天,因为金融危机挤干了资产泡沫,便宜的金融资产如今俯拾即是。”

这一画面定格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

可就在此前的2008年12月23日,黑石集团还曾表示,计划清算旗下的两支对冲基金,因在信贷市场紧缩的环境下,外部投资匮乏,令基金无法增长至对公司有意义的足够规模。

这一切,听上去是多么的矛盾。

梦想

1969年,大都会美术馆对面,耶鲁大学在校学生施瓦茨曼正在敲门。穿着白色礼服的仆人前来开门,屋内,窗幔上是肯尼迪总统的半身像,墙上挂着印象派的绘画作品。

这里是施瓦茨曼当时的偶像——出生于钢铁世家,后来成为了罗斯福总统得力外交助手的哈里曼(W·A·Harriman)的家。为了见到偶像,施瓦茨曼给他写了一封讲述自己对于校外世界的向往的信件。随后,他收到了哈里曼发出的共进午餐邀请。为此,施瓦茨曼专程购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西服。

在后来的日子里,施瓦茨曼常常回忆起这一场景,“当时我就想,以后要是我也能像哈里曼先生这样生活就好了。”

于是,怀揣着这样一份最初的梦想,施瓦茨曼很快就出发去寻找他的财富了。

22岁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施瓦茨曼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哈佛商学院。在这所精英荟萃的知名学府中,施瓦茨曼给老师和同学留下的印象是:周身蕴含着动力、自信、雄心、诚信和创造事业以及希望凌驾一切的巨大欲望。

果然,从哈佛毕业后,施瓦茨曼被当时新兴投资银行Donaldson,Lufkin&Jenrette的共同创始人、后来曾一度出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的Bill Donaldson招至麾下,但很快跳槽到华尔街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在这里,施瓦茨曼31岁就升任为公司合伙人,成为当时雷曼兄弟高管中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如果不出意外,施瓦茨曼在公司中完全有机会进一步提升,因为当时担任雷曼兄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皮特?彼得森不仅对施瓦茨曼非常赏识,而且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建立了不错的私人友谊。

施瓦茨曼总结说:“没有人仅凭自己就可以成功,你需要人帮你,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需要有一个‘支持系统’去帮助人们成功,我很幸运能碰上这样的人。”

然而,雷曼兄弟不久之后爆发的“萧墙之乱”,打断了施瓦茨曼的商业人生轨迹。在彼得森辞职并离开雷曼兄弟公司后,“仗义”的施瓦茨曼也选择了递交辞呈。

创业

1985年,一个秋日的星期五,纽瓦克市。英国保诚保险公司副总裁加内特?基斯吃了一大口金枪鱼沙拉三明治,然后对忐忑的施瓦茨曼说:“我给你们一亿美元吧。”

施瓦茨曼惊呆了。他知道,其他人和资金会追随而来,也知道,自己只用40万美元创办的公司将迎来转机。

在离开雷曼兄弟后的半个月,施瓦茨曼和彼得森共同创办了黑石集团。“没有任何的开业仪式,甚至‘黑石’这个名字也不是刻意去取的,因为彼得森和我的姓氏分别是德文的‘黑色’和希腊文的‘石头’,我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这样,大家一看到它就知道我们叫什么了。”施瓦茨曼解释说。

包括施瓦茨曼在内,创业初期,黑石只有四位员工。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以前所有的客户和伙伴来推销自己,写信、打电话、登门拜访,结果却是没有任何消息。华尔街虽是财富的象征,却从来不相信一夜致富的神话故事。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何况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无名之辈“黑石”。


“被我们视为最可能点头的19家客户,一个个拒绝我们。总共有488个潜在投资人拒绝我们。”施瓦茨曼回忆说。

在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期之后,黑石终于赢得了一单5万美元的生意,得以维持公司的运作。与此同时,受1980年代中期杠杆收购热潮中无比辉煌的KKR启发,黑石决定效仿,调转方向专注于并购业务。

1987年10月16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股灾之后,施瓦茨曼重新择时返场,结果,黑石私募基金开业第一年,平均收益高达24%。比同期标准普尔指数公司的平均回报高两倍,还超过了不少垃圾债券支撑的恶意收购。

此后,黑石再没为募资伤过脑筋。在各基金投资人眼里,回报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的黑石简直就是“印钞机”。“只要你能给投资者足够的回报,让他们赚回更多的钱,他们就会主动来找你。”施瓦茨曼说,“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改变了环境。”

“赢”

2007年2月13日晚,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夹67街施瓦茨曼家。身着正式礼服的纽约城金融界、政界和演艺界的数百位名流们,在著名歌星洛?史都华(Rod Stewart)和流行音乐史上最长青的女歌手之一Patti La Belle的歌声中,纷纷向施瓦茨曼献上生日的祝福。门外,娱乐记者们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采访机会,除了不少警察外,几位戴黑色贝雷帽,身着橄榄绿色衣服的彪形大汉一直沉默地守在门口。

几小时后,施瓦茨曼即将年满60岁。

就在数天之前,黑石集团刚刚以39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它对全美最大的房地产信托基金企业Equity Office Properties的并购,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

盛大的舞会和金额巨大的交易同样都是施瓦茨曼最喜欢的,“什么叫生意?生意就是金钱游戏;什么叫大生意?大生意就是和大人物玩的金钱游戏。”他从来都没有掩盖过自己对于“大手笔”的狂热,“我只爱Big Deal!”,甚至包括他身材高挑的妻子克里斯汀。

这位被美国专栏作家安德森(Kurt Andersen)称为“有着华尔街并购大亨高登?盖戈的矮小身材、永远笑容可掬的、鲨鱼风格的,这个贪婪时代的代言人”,从不讳言自己“渴望战争”。

在接受《商务周刊》的采访中,施瓦茨曼直率地说,“没人喜欢跟好斗的人交往;但在金融界,要想成功,你确实需要超乎寻常的战斗力。如果你没有激情,就像是自动放弃,别人就会超过你,也不会传球给你,你就落后了,而第二名是没有战利品的。”

所以施瓦茨曼的人生字典里只有一个字是他最为顶礼膜拜的,那就是“赢”。

现如今,施瓦茨曼已然实现了学生时代的愿望。

他在曼哈顿、南安普顿、棕榈滩和法国南部都有私密的豪宅,他还拥有一架公司配发的喷气式飞机和一架直升机,他还热心赞助艺术,他的名字出现在许多慈善机构的委员会里。

他在曼哈顿的公寓装修得极为奢华,一共有13个浴室,墙壁上挂着莫奈的画作,客厅墙面上是现代艺术大师Cy Twombly的大幅黑板作品。在这所公寓里,施瓦茨曼找到了他当年走进哈里曼家里的那种感觉。

中国

2007年10月23日,清华大学一间普通的阶梯教室。微微驼背的施瓦茨曼缓步走上演讲台,两鬓斑白,眼镜用绳挂在胸前。“很遗憾没能在清华大学就读,但我的母校耶鲁大学也不错。”

此刻,讲台下坐着10个月前才加盟黑石,出任其大中华区主席的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再过10个月后的2008年8月,黑石将宣布在北京正式设立办事处,由前发改委外资司综合处处长付山担任首席代表。

“其实,我们关注亚洲市场最早是从进入印度开始的。”施瓦茨曼说,“原因就是印度人讲英语。但是后来发现,即使是印度人讲的英语,只要他们稍微讲快一点,我就听不明白了。”

获得尚在筹备阶段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30亿美元的入股,占黑石9.9%的股份,以及以6亿美元代价收购蓝星集团20%的股份,是两桩黑石在中国引发广泛关注的投资。“在中国做PE最大的挑战是,大部分企业需要钱,但他们寻找的是成长基金而不是占PE绝大多数的并购基金。”施瓦茨曼如此评价。

2008年8月,黑石通过离岸交易的方式、以逾45亿元的价格,将上海仲盛集团旗下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仲盛世界商城收入囊中,这也成为当年上海大宗商业物业单笔金额最高的交易。

金融危机虽然也给黑石带来了重创,却没有消褪这一私募基金巨头的光环。2008年10月,黑石集团向美国证交会提交的一份文件显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增持该公司股份,从9.9%增持至12.5%。这是中投公司在黑石上的投资市值大幅折损后,首次增加对其投资。眼光独到的施瓦茨曼品尝到了中国进军海外投资的甜头。

“我很相信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实力。”在达沃斯论坛上,施瓦茨曼如是说。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