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将巩固中国制造地位
导语:全球商业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将在世界经济转好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制造商们也因此更坚定地将中国作为其亚洲地区运营的主要基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威风 2009年2月20日,上海美国商会与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博斯公司(Booz&Company)合作进行的2008-2009年度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全球商业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将在世界经济转好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跨国公司的制造商们也因此更坚定地将中国作为其亚洲地区运营的主要基地。

博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博士表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逐渐丧失支撑其过去快速发展的优势:劳动力成本增加,资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汇率提高等等,同时还面临着国家信贷和外贸政策趋紧的压力。而此次全球经济衰退则使得这些企业困境提早来到。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和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难以持续,过去那种靠低成本、低附加值取胜的发展战略已经走到末途。同时,本年度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结果也显示,失业率上升与消费者需求的下降,使得40%的受访公司的国内销售与对外出口出现下滑。

但是,尽管面对衰退挑战重重,受访的跨国企业对中国成为世界级制造中心的前景仍都颇感乐观。中国政府发展基础建设、改善产品安全的努力,加上更多的跨国公司对其制造业设施的升级,都使得跨国公司在其他低成本国家(如印度、越南)设立制造运营中心的兴趣大大降低,大部分公司都表示它们将驻留中国,并扩大运营。

经济观察报:博斯公司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是从哪一年开始进行的?做这项调查的初衷是什么?

谢祖墀:博斯公司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报告在2007-2008年度开始进行,这一次发表的是我们第二年度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制造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我们希望透过此次研究,揭示跨国制造企业如何看待中国作为其销售市场及出口平台的发展情况。由于此次调研恰逢全球经济衰退之初,因此,我们能够探究并评估此次全球经济衰退对制造企业在华业务及其未来可能的影响。这些对制造业现状和趋势的把握,可以帮助企业和中国政府更有效地应对这次全球经济下滑所带来的挑战。

经济观察报:根据这几年的调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影响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有哪些因素呢?

谢祖墀:根据两次的调查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中国的“双重角色”正在越来越受到跨国制造企业的重视。这次调查中,57%的受访企业视中国同时为庞大的销售市场和出口的枢纽,而去年这一数字为47%。与此同时,仅将劳动力或材料成本节省作为进入中国的首要原因,而没有同时将进入中国本地市场列为动机的受访企业比例下降一半,从22%降至11%。

随着中国本土市场的发展,更多的跨国企业了解到,在中国扩大销售不仅可以提高销售额,还可让企业通过中国的庞大市场获得更好的规模效应,从而提高其全球的运营成本优势。我们相信,将中国作为这种“内销+出口”的双重角色将会是跨国制造企业持续发展的趋势。

同时,这次研究也显示,不少的跨国企业已把等同或更优于其在欧美产业中使用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这表明,尽管中国应用最佳实践的水平相对全球领先水平还比较低,但中国制造业无疑正在向高增值产业发展。

经济观察报:2007-2008年度竞争力报告中很重要的一个结论是,很多外资企业正在把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国家,比如越南。但是最新的报告显示,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减弱,外资企业的兴趣又重新转移到中国市场。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谢祖墀:虽然在2007-2008年度竞争力报告中,把工厂转移到成本更加低廉国家的外资企业比例比今年高,但该比例实质上也只有17%。换言之,在这两次的研究里,都只有非常少数的企业计划把工厂转移到较低成本国家。这一比例在今年的报告中进一步降低,相信与中国较好的宏观经济状况有关。中国的经济增长尽管较过去数年有所下滑,但相对于其他低成本国家,增长幅度还是具备优势的。实际上,中国的庞大市场和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是吸引外资企业继续在中国进行生产的重要原因。此外,在现在的经济环境里,企业也较难融到资金以转移生产基地。

同时,中国其他地区如西部地区,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转移或建立生产基地时颇具吸引力的选择,相对于越南等其他低成本国家,这些地方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

经济观察报:劳动力成本增加,资源、原材料价格升高以及汇率提高这些曾经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那么外资企业兴趣的回归,是不是在金融危机下的一种暂时性的表现?外资企业兴趣回归,能不能代表中国制造行业竞争力的增强?

谢祖墀:这次金融风暴对全球已经造成巨大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不过相对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虽在绝对值上有所减缓,但在相对值上还是有所增加的。对许多跨国公司来说,金融危机反而使中国的战略地位增强,甚至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正如我们在报告中所述,中国依然被绝大部分跨国制造企业视为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我们相信在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仍将会是很多跨国企业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但不少受访公司认为,中国要想长期保持这种竞争力,还需要更进一步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引入降低贸易壁垒的政策,协调各级政府机关的行政,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等。

经济观察报:因为出口的萎缩,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能够提振内需上,包括外资企业也有同样的想法,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本土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竞争?

谢祖墀:随着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本土的民营制造业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受到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我们认为,如果应对有方,这将会是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改善其竞争力的契机。比如,具有前瞻眼光的民营企业,会在管理、人才以及创新上投资,这相对于仅仅以裁员或其他降低成本的举措应对这次挑战,更能提高长期的竞争优势。

经济观察报:在你看来,在这个经济寒冬中,符合什么条件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甚至活得更好呢?

谢祖墀:此次全球经济衰退使得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经济难以持续,靠低成本、低附加值取胜的企业正面临困境。中国的企业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无论是发展势头良好还是面临生存困境的企业,其发展如今都到了一个转折点,到了一个新阶段,都需要思考如何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

其中,那些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拓展国内市场的企业,在未来一个阶段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企业也应该考虑“两极”战略,来为最坏和最好的情况做准备,一方面以紧缩的现金管理来预防最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方位地扫描和分析可能出现的新拐点,并积极迅速地做出反应。经济寒冬中,企业的韧力和弹性更为重要,具有这种特征的企业更容易生存下来,也会活得更好。

经济观察报:有人说,在危机中,民营小企业该倒闭的就任其倒闭,进行整合之后,会出现竞争力更强、规模更大的企业,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谢祖墀:民营小企业大规模倒闭对就业和市场气氛的影响是消极的,我认为中国政府正采取措施以保护比较脆弱的产业链。但我必须认同,危机可以让企业更加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作出适当的改进,自身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正利用这一市场契机进行并购以整合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同时小型企业的生命力也是很强的,一旦有新的机会出现,新的企业就会诞生。我觉得只要宏观环境是良好的,政府政策是支持的,中小企业的交替就是很正常的。

经济观察报:你对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包括鼓励购买美国国货等——怎样评价?这些政策对于提振美国经济是否会有帮助?对于中国的制造企业来说,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谢祖墀:在这次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我们听到了美国市场上出现不少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然而反观历史,大多经济学者都同意,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正是由于类似的保护主义而阻延了复苏的步伐。中美长久以来有着紧密的经贸关系,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对某些中国制造企业的出口有一定影响,比如钢铁出口,但我相信这将不会影响中美长期的自由贸易方针与关系。

我是反对保护主义的,它对全球经济发展有负面的作用。倘若美国采取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应该有一定的影响。不过现在世界已经步入多极化发展,中国的贸易伙伴亦朝多极方向发展,我们必须要从宏观的现实看待此事。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