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银行体系有充足的流动性,背后的含义其实就是鼓励银行放贷。”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中国人民银行2月23日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表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首先第一条就是——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
放眼西方国家,由政府给金融机构注资以保持其流动性可谓层出不穷,但中国央行现在所提的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意义却大不相同。
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央行大幅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及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现在银行并不缺钱。2008年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大幅上升为5.11%,比上年末高出1.81个百分点,甚至就连央行的报告也认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
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的局面下,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还在大谈特谈“确保”,好像与我们的惯性思维不符。其实这是央行在为商业银行大力发放贷款加油鼓劲。今年1月份,各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1.62万亿元。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仅票据融资就“贡献”了0.62万亿元(2008年全年票据融资新增量才0.65万亿元)。
用贷款投放弥补货币乘数下降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决策层正在奋力保增长,2009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在去年底就已经得到确认。
如何来达到这个货币供应量其实还是有难度的。经济下行周期,经济细胞的“灵动”性可以说远不如上行周期。经济萧条了,企业开工不足、库存加大资金周转放缓,这些都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一个重要的指标能够体现出这一点,就是货币乘数。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而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扩张关系的数量表现,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央行报告显示,2008年末货币乘数为3.68,也就是说央行投放1元钱的基础货币,最后产生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只有3.68元。相对于前几年经济高增长时期,3.68的货币乘数是一个较低的数字。
2008年央行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同时放松,由此释放出的基础货币不少,但货币乘数的下降导致货币政策功效打了折扣。现在,央行提出要“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乘数是当务之急,而要扩大货币乘数首选就是鼓励商业银行放贷。
防滞胀需要银行多投放
中央提出4万亿投资拉动计划,并不是说中央财政要拿出这么多钱出来,中央财政未来两年的投资预算也就1.12万亿元,那剩下的钱从哪儿来?只能是银行贷款。
尽管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了几年,但社会融资的主渠道还是银行贷款。央行报告公布的2008年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情况表明,2008年部门融资总量6万亿元,其中贷款4.99万亿元,占比83.1%,比起2007年的占比78.7%要高出4.4个百分点。
占比上升虽然是股市低迷所致,现阶段看来,无论股市怎样高涨,贷款是融资主要渠道的局面在短期之内是不会改观的,保增长依然离不开金融促进。
现在距离“两会”的召开已为时不远了,坊间关于包括央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高层人士变动的传闻不少,央行再次吹响银行放贷冲锋号,也显得更富深意。
中央政府保增长的决心很坚决,但中国的银行体系如何配合至关重要。现在银行都是商业化经营,与以往的国有专业银行时期体制大不相同,当前经济形势下,确保银行放贷的积极性无疑是在考验央行领导的智慧。业内人士认为,央行货币政策报告对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指向信贷投放,其实很好理解,“至少是央行代表金融体系及时释放出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
票据融资担纲
商业银行总算没有“辜负”这种期望。仅仅1月份一个月时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33%,增幅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尤其是票据融资,一举增加6239亿元。
票据融资大幅增加其实得益于央行的政策导向。2008年9月以来,央行先后两次下调再贴现利率,由4.32%大幅度降至1.80%,使得票据市场贴现利率走低成为可能,最终造就了这一轮票据融资的井喷。
客观地说,金融业是与宏观经济高度关联的行业,经济下行之际,督促商业银行放贷或许是央行今年最大的任务。
虽然说刺激经济复苏是商业银行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当前形势下在金融促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政策高压的成分显然还是比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考虑的成分更为重要一些。去年11月份中央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后,金融机构11、12月两个月新增贷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万亿元。
年末并不是银行放贷的日子,甚至可以说很多银行有意识地在年末尽可能地收缩贷款规模。有银行人士对此解释,商业银行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一般有三种: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一般准备金并不按照贷款形态,而是按照年末贷款余额的1%比例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
多提损失准备金自然影响利润,原来银行“年初放年尾收”的惯例就是这么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