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阳春三月,全球经济一片倒春寒, A股3月4日以暴涨表达对今年“两会”进一步政策利好的期待。温家宝总理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全面回应,包括涉及面甚广的财税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推进思路:2009年将实行结构性减税并推进税费改革,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还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我们期待上述政策思路,能够较好落实。但对其中的利益博弈和实施难度,我们并不乐观。正如去年3月18日,温总理谈及“公共财政”时曾说的:“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
那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评论,反映了决策高层的深入思索。我们考察中国财税历史,越来越理解其“惊心动魄”之所指,也期待本届政府任期内,能如温总理所言:“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关注税负松紧和治理变迁的缘起。
两千年财政史,多少次改革难,难就难在财税的征收本义和最终用途,政府意愿和国民期盼常常不一致。每当王朝初兴,多会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让经济恢复繁荣,统治者因此深得民心,国库也随即日益充盈。而随着百姓税负变重,杂费频出,怨声载道,国库反而日渐空虚,大至社会经济结构,小至亿万民生存活,都会步履维艰。
回望历史,“皇粮国税”的征收,为何总免不了“惊心动魄”的贪婪和凶猛?史书中载:“耕作之家,终岁勤动,不过仰事俯育之资”,“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 诗人描述:“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从“苛政猛于虎”的千年感叹,到“征求贫到骨”的穷凶极恶,贪婪征敛,造就了中国人“惊心动魄”的周期性贫困。
能否超越这种美好开局、悲愤收官的恶性循环?税负之道,在于取用有度。只要是合理取之于民,有效用之于民,民众有能力承受。但如果取之无度,用之不当,民众自然不乐意,经济和社会由盛转衰,与税负自杀般地越增越多,往往如影随行。而历史上不断累加的税负怪圈,直至民国时多如牛毛的“万税”掠夺,只能以官逼民反的极端方式破局。
今天我们希望推进的财税体制改革,其性质和程度,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现实价值却超越两千年历史。纵观税负松紧历史,我们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却是相通的。
会计学意义上的税负率,既可衡量企业实际税收负担,也可考察宏观调控和国民负担是否适度。封建时代的王朝与子民,根本上是对立关系,税负轻重,只表明对立关系的张弛。而在现代文明中的政府与国民,虽还有利益上的对立,但更主要是一种代理关系,受全体国民委托治国的民主政府,虽有类似封建王朝的征税权,其含义却已发生根本变化。
过低的税负,不利于政府集中财力提供完善公共服务;过高的税负,则有碍国民公平分享经济硕果。如何确定合理税负,兼顾财税收入和国民权益,并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是政府必须面对的考验。仍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还存在纳税监管的完善难题,即在一定名义税率和税收政策下,因制度性偷漏税的征收不足,往往使税负放松变得困难。
但这显然不是国民的错,而需要政府治理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因为该征的税没有足够征收,就拖延税负优化,是政府不负责任。因为人员、机构膨胀,行政开支缩减不够,而不愿减少财税收入,是政府与民争利。至于财政开支不透明,更要完善监督问责机制,让取之于民的钱,一分一厘都花在明处,用得恰当。
所以税负之松紧,是数字的变化,是民生之轻重,更是体制之张弛。一些看似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比如征收两千年的农业税,今天已不复存在,“黄宗羲定律”至少在今天的农业领域,是可以破解的。但类似历史上重取之于民、轻用之于民的财税惯性,还存在于更广泛的经济领域,表明相应财税征收和使用,需要体制性变革,以接近当代潮流和国民期望。
这其中关键的变革,就是要明确财税收入和支出,均属全体国民有权过问、且必须对全体国民负责的“公共财政”范畴。它不是政府部门随便争夺的肥肉,更不应当成为少数权势群体的禁脔。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当前公共财政变革之路,将同样“惊心动魄”。
从历史上看,涉及税负变化的改革,因触及少数权势群体利益,常常引发疯狂反扑,不得不半途而废,甚至大步倒退。化解这种对抗,不能靠权势群体良心发现,或中央集权令行禁止,而要从政府治理和行政透明上突围,即增强政府的公共性,强化财税的国民性。
就是说,要减少财税收入和支出的“惊心动魄”,先要让政府权力来自国民,为民所享。如果亿万国民仍处于“身体发肤尽归于圣育;衣服饮食悉自于皇恩”的历史惯性,仍要仰赖政府部门和权势群体鼻息,如果缺乏对政府权限的有效监督、问责,没有基于社会契约的政治文明,财税体制改革将难以推进,取之于民的钱,将无法更好用于国民。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受13亿国民重托,齐聚京华参政议政的“两会”代表和委员们,面对“公共财政”大势所趋,准备好了吗?
(相关报道详见A04~A3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