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别报道:两千年重税史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税负曲线牵扯千年兴衰
·摆脱“黄宗羲定律”仍待努力
·汉朝租赋:农业税标杆
·租庸调:大唐盛世的催化剂
·两税法:量出为入由此泛滥
·熙丰改革:16年理财富国之痛
·一条鞭法:难以彻底的税改
·摊丁入亩:未改“赋外之赋”
·民国“万税”:财权事权继续纠葛
·新中国新税制:30年左倾代价
·利改税:滋生“国企优待”
·分税制:每遇歧路多徬徨
·费改税:10年遇阻利益博弈
·两税合一:迟到的“国民待遇”
·个税法:从800元见证开放30年
·个税改革:明晰三个方向
·5300万人在吃财政饭?
·它们的税负和谐之道
·12读本思索两千年税改
3年农民起义、5年楚汉战争,加上此前秦朝的苛税暴政,让刚刚当上了皇帝的刘邦,穷得放眼全国,连4匹一样颜色的马都找不齐,手下将相更是只能乘坐牛车上朝。这就是建汉初期中国的现状。
汉高祖刘邦恐怕当时不会想到,他所推行的租赋制,不仅成为汉朝历代皇帝休养生息的施政方针,更成为沿袭中国2000多年之久的农业税标杆。
汉武帝时,库中铜钱因绳子年久朽断而散落遍地,无法清点,较轻的租赋无疑成为汉朝农业发展的加速器,更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始于春秋,兴于汉
事实上,最早的农业税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但直到汉朝才成为真正的制度。
在汉朝之前,秦朝的赋税也推行以租赋制为主体的课税制度。租是田税,以实物作为附加税征收,税率约是十分取一;赋是户口税,即人头税,以钱交纳,税率约为从前的20倍。
汉承秦制,也实行租赋制。租包含田租和假税。田租以亩而计,交纳粮食,起初为十五税一(收入的1/15用来交税),而从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起,终汉一代田租是三十税一。征收方法为纳税者“依律自占”,评定产量,求出应纳税额,编册报县,经批准后按册征收。
假税指向租种公田(国有土地)的农户征收的田税,税率是三十税一。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更赋。
算赋是对15岁~56岁的人征的人头税,税率为每人每年120钱;口赋是对7岁~14岁的儿童征,税率为每人每年23钱;更赋是一种代役税,按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役,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钱交官府雇人代替。
与租赋制密切相关的是汉朝的编户齐民制,由政府编制户籍,登记民户姓名、性别、年龄、土地资财。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户籍乃是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在编户制度下,汉朝农民田租轻而人头税重,负担较重。除正常徭役外,农民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道路等。汉武帝的陵墓茂陵筑陵历时53年,数以万计的农民被征发。此外,西汉末年王莽执政期间,附加税和苛捐杂税繁重,甚至使用山林川泽也要交税。
据《汉书》记载,县级是汉朝收税的基层单位,各县征收的赋税除支付俸禄外,全部上交郡,郡再核实汇总上报中央,中央与郡对半分成。
奠定盛世基石
轻租赋的推行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更与汉朝历代帝王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有关。
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到处是荒凉的景色。刘邦参加了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目睹了秦亡过程。他叫大臣陆贾撰写文章,分析秦朝为何失天下。陆贾著文12篇,每篇刘邦无不称善,故名其书为《新语》。
陆贾建议刘邦多给农民种地的时间,宽刑薄赋,与民休息。刘邦在经济上遂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包括让大量兵士罢归家乡,复故田宅;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对商人征收重税,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减轻田租为十五税一。这些政策不仅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更促进了西汉初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自刘邦之后,汉文帝、汉景帝等连续几代人都保持了政策的稳定,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治世局面即“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到光武中兴
汉文帝刘恒重视农业生产,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并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等地方吏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
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8年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从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公元前167年更下令尽免民田租税。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田税定制。
同时,每年的算赋,也由每年每人120钱减至40钱。此外,汉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向人民开放土地和山林资源,任民垦耕;并除盗铸钱令,开放金融,实行金融自由政策,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无不流通,商品迅速发展。
文帝注意节俭,有人献给文帝一匹千里马,文帝说:“皇帝出门前有仪仗,后有从事,一日走50里,我一个人乘千里马能跑到哪里去?”
至一代雄主汉武帝时,尽管不断减轻租赋,但国家仍积累了大量财富。这时汉朝最为繁荣和强盛,京城府库装得满满,钱库里串钱的绳子年久朽断,铜钱散落遍地,无法清点。大仓的粮食旧的未用完,新的装不下,只好堆在仓外,以致朽坏。
至西汉末年“王莽改制”时,废除了三十税一并课以重税。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诏恢复了汉景帝时期三十税一的旧制,并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
东汉初年的租赋徭役负担,比西汉后期和战乱期间大大减轻。
此外,刘秀还裁并了400多个县,减少了政府开支。经过数十年经营,东汉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人口流移,租赋制开始发展为租调制,即定率田租制(不确定每亩田租量,只确定田租征收比例)向定额田租制(不问产量高低,一律按规定数额征收)转变,至两晋到南北朝,总体趋势是征收额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