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改税:滋生“国企优待”
导语:利改税国企留存部分利润产生的财收亏空,靠面向全社会的各种收费迅速补平

两会特别报道:两千年重税史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税负曲线牵扯千年兴衰
·摆脱“黄宗羲定律”仍待努力
·汉朝租赋:农业税标杆
·租庸调:大唐盛世的催化剂
·两税法:量出为入由此泛滥
·熙丰改革:16年理财富国之痛
·一条鞭法:难以彻底的税改
·摊丁入亩:未改“赋外之赋”
·民国“万税”:财权事权继续纠葛
·新中国新税制:30年左倾代价
·利改税:滋生“国企优待”
·分税制:每遇歧路多徬徨
·费改税:10年遇阻利益博弈
·两税合一:迟到的“国民待遇”
·个税法:从800元见证开放30年
·个税改革:明晰三个方向
·5300万人在吃财政饭?
·它们的税负和谐之道
·12读本思索两千年税改

一家3200人的国有控股公司,居然人均收入百万之巨。2008年的中国股市,给大多数股民的,是套牢,是亏本,可谓名副其实的熊年。就是在这个大熊市里,中国最大的券商国泰君安,计提的薪酬及福利费用高达32亿元。

对此,中央电视台发问:“国不泰,君何安”?

类似这样的国企待遇很多。据CCTV《第一时间》报道,2007年3月上海市卢湾区环卫局招聘30名清洁工,一下子竟然招来了100多人,其中不乏大专生和本科生。工作不好找当然也是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无疑还是招聘方开出的优厚待遇:工作第三年,单位缴纳四金,每月实得1800元,并享受国企待遇,工资每年递增8%到10%。

国企待遇到底是个什么待遇?没有官方的认定,表现出来的,至多也就是“圈里人”不经意就流露出的那么一种优越感。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垄断背景的企业,高工资高福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与非国有经济体相比,国企是不用向出资人上缴红利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和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主要体现为企业向国家上交利润。1984年10月1日,全面实施“以税代利”,即中国税制上的重大变革——利改税。

国企的优惠

“利改税”的核心是把国营企业向国家上交的“利润”改为缴纳“税金”,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国营大中型企业税率55%,小型企业、饮食服务企业和营业性的宾馆、饭店、招待所等,适用八级超额累进税率,从10%直至55%。

尽管现在看来,这个税率是相当地高,但比起上缴利润来说,企业终究还能够有所留成,国有企业的当家人,第一次有了非生产需要花钱的权力。

“我们在食堂吃饭是不交伙食费的,但要粮票。”一位早已退休的农业银行员工回忆。当时农行还属于半事业半企业单位,员工大部分都有国家干部的身份,工资也是按照行政级别定的。

利改税最大的好处就是革除了国企大锅饭弊端,但在初次分配上的不公也凸显出来。利改税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一个税率尺量下,貌似公平。但是,仔细深究一下,会发觉并非如此。

国有企业的利润怎么来的?一个是垄断高价的超额利润,一个是要素基价的垄断租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徐滇庆这样大声疾呼。

石油、金属、有色金属,这是国企扎堆的几个行业,国家把天然资源授予这些国有企业,而只象征性的收取非常少的资源税或者资源使用费。

国企利润全额上缴,等于也就是国家财政的收入,在财政这一个锅里,付出的成本多寡还不重要,但企业支配大部分的利润,等于就是全民资源让少部分人享用,“国企优待”应运而生。

全民补空

财政部初步核算,2008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42万亿元,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95%,而在利改税以前,由于占国民经济主导成分的国有企业只缴利润不纳税,国家财政收入的相当比重还是非税收入。

从理论上讲,利改税应该放缓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有一部分原本进入财政的利润被企业留存了,但利改税那几年的财政收入数据,让人诧异。1983、1984、1985这3年,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1367亿元、643亿元、2005亿元,增幅12.75%、20.18%、22.03%。

数字很枯燥,但折射出一种现状事实,税收负担并不是企业全部负担,政府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税收这一种方式,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收费、摊派以及政府职能转移而转嫁给企业的额外负担。

显然,唯独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利改税国企留存部分利润产生的财收亏空,靠面向全社会的各种收费迅速补平。

费比税多多了。难怪不只一位企业主发出这样的感慨。而这,还不包括并没有进入国库的诸多行政事业性收费。

如果说一个企业不向所有者交利润,如何体现所有者权益?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民的。国有企业盈利不上缴,等于没有充实我们的国库,财政的二次分配没有包含这个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办国有企业?

10%饱受质疑

国有企业全民所有,不是一少部分人的利益专享,“国企待遇”该休矣。

“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国企利润水平差异较大,影响社会公平。”甚至连财政部官员也这样对外声称。2008年开始,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意味着国企上缴利润之门逐渐开启。

财政部会同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明确,应交利润的比例,区别不同行业,分三类执行:第一类为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具有资源型特征的企业,上交比例为10%;第二类为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企业,上交比例为5%;第三类为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上交比例3年后再定。

资源型特征的企业其实就是垄断企业,利润上缴比例定为10%有没有理论根据?国家出台政策时并没有说明,而经济学家更倾向于认为这“只能说是利益妥协,折衷的结果”。

2008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8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7000亿元左右,同比均下降了30%以上。除了经济形势的客观因素,其中有没有其他的主观因素呢?

人均百万“绩效”引发众怒之后,国泰君安急于撇清自己优厚的“国企待遇”,表白是“按照董事会通过的薪酬方案计提的”,按他们的说法是“不一定发”。果真不发的话,巨额计提岂不是存在操纵利润的嫌疑?

利改税后,2008年开始央企按比例上缴利润;2008年央企利润大幅下滑。巧合的是被全球经济危机的乌云完全遮盖。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