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报纸的日子
导语:我们需要真正认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坚持报纸新闻业的传统?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焦建 3月1日,美国丹佛地区有着150年历史的《落基山新闻报》,在还有55天就要庆祝生日的时候,停刊了。在终刊词里,该报颇为诗意地写到,“我们知道前方有那么多值得报道的故事,但是我们不会在那里了。”

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在此之前的2月16日,《时代》杂志的封面故事就是“如何拯救报纸”。它的建议是否有效暂且不提,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随着眼前形势的恶化加剧,该杂志又不得不在近期做出了这样的预测:究竟是哪十家报馆最可能倒闭?“没有人知道到底哪个大城市是全美第一个没有独立大报的城市。但环顾全美,已经有不少候选人了”。

答案已经揭晓。3月11日,有着146年历史的《西雅图情报员邮报》(The 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宣布即将于下周停刊。该报停刊后可能的结局是,出版网络版报纸,以此延续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加上此前于1月1日虽然不叫停刊但只出版网络版本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及同样由纸质杂志改成网络版周刊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报刊上网,已经成为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美国人,已经越来越接近那个“离开报纸的日子”。

到底如何理解这种“离开报纸的日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样几个问题:那一天是否会到来?它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假如是后者的话,有没有解决的方式?

单纯从所谓的“报业传统”来考虑报纸是否会被取代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过去二百年左右的报纸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的事实是:一开始出现的报纸并没有后来所谓的种种优良“新闻业传统”。在经过了一个短暂的为商人服务的阶段之后,进入“政党报刊”时期的报纸行业彻底沦为了不同党派竞争的“发声筒”,高昂的出版成本使报纸无力独自生存,它们只能依附党派提供的资金生存,所谓客观性,所谓新闻专业主义,这些都是根本涉及不到的话题。

在政党报刊阶段结束之后,商业成为了美国社会的推动力量。此时,商业化的报纸为了盈利,不得不采用“黄色新闻”满足读者的低级趣味,以扩大发行量赢得读者。对此深恶痛绝的奥斯特先生立誓要办一张“不会弄脏你早餐桌布的报纸”,才有了之后声名鹊起直到今天依然屹立不倒的《纽约时报》。

观察20世纪的美国新闻史可以发现,我们今天所赞颂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种种表现,其实只存在了很短暂的时间。“水门事件”、“五角大楼诉《纽约时报》案”背后,商业化已经无孔不入的侵入了所有报纸的发展空间。但即便如此,过去的“光荣与梦想”,依然在激励着记者、编辑以及报社老板们继续维持由报纸开创的新闻业光荣传统的不坠。

报纸之所以不应该被取代,便是因为有必要去维护这种新闻业传统的存在:独立客观、消息全面、作为“瞭望者”准确及时地让乘客们了解未来的形势。任何一种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媒介形式,都可以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合格继承人,都应该得到“承载着祝福的加冕”。

假如网络可以成长为合格接班人,假如新闻业的责任依然有人承担,报纸的消亡与否,其实已经无关宏旨。但现在的问题是,“最后一张报纸出版的日子已经来临”,但接班人,还远远没有成熟起来。

网络新闻有两个主要方面的表现,现在还不令人满意:

一个令人感到惊奇的事情是,就在报纸日益消亡的时候,它的读者反而增加了。但问题是,这些日益增多的读者,更多的是依靠网络在免费阅读本应购买的报纸新闻。

到目前为止,网络最动人心弦的口号依然是“一切免费”。它只依赖广告进行发展的模式,一定会遭到20世纪美国著名出版大亨、《时代》共同创办人之一亨利鲁斯的批判。在他看来,一个只依赖广告收入支撑的出版物是令人瞧不起的。因为这种模式令人从“道德上感到厌恶”以及“经济上的自我毁灭”。

1990年代初期,网络新闻刚出现时,阅读内容也是收费的,像美国在线(AOL)等公司都延续着按在线阅读时间长短计费的做法,今天的《华尔街日报》也依然在这样做。收费使得人们会珍视好的阅读内容。但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广告改变了这样的局面。免费领域的日益扩大让报纸难以从网络新闻中获得收益。

收费会迫使新闻记者更加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因为他们必须写出人们真正珍视的内容才可能获得收益。这会让媒体再次将经营方针真正地摆到新闻业应该摆放的位置上。现在看来,网络在这一方面的做法仍然差强人意。

网络新闻业的另外一个令人值得担忧的问题是“信息茧房”。按照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哈佛大学法学院桑斯坦教授所定义的“信息茧房”概念,网络的广泛使用让每个人都只获得自己所喜欢的信息,假如说一个社会也是如此的话,各个社会群体便会分裂。这样的一种思想偏狭将会带来各种误会和偏见。

正是因为消息是免费获取的,所以在无数的新闻面前,人们必须做出取舍。假如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心意只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消息,那么,每个人的世界图景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世界本来应该拥有的样子。

正是在这种基础之上,报刊这种形态大众媒体的存在拥有了它的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在度过了“党报党刊”的时代之后,近代的大众报刊之所以能够获得利润,是因为它们的巨大发行量获得了广告商的青睐。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它们为了获得最大的销量,便以“客观性”作为自己的卖点希望社会上各个阶层的读者都会成为自己的读者。在这种发展的形态之下,报刊的内容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可以存在。在形成读者头脑中“世界”的时候,它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之相比,网络的免费性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聚集成小圈子。

长远看来,网络以其迅捷的传播本质应该会成为传播媒介形态的主流。它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利弊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讨论。在解决付费问题上,《时代》杂志就建议说,假如说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篇文章或者一个版面的新闻,还不足以让人们花费心思去付费的话,我们可以借鉴苹果的例子,找到一种像iTunes上的那类简易小额收费方式。乔布斯发明的每曲收费99美分的做法聚拢了许多音乐爱好者,我们应该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为新闻业获得更多的资金。

在解决“信息茧房”的问题上,我们依然没有太多的可行建议。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今天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真正认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坚持报纸新闻业的传统?应该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上,我们再开始找寻解决方案的努力。假如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永远不会迎来那一天“离开报纸的日子”。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