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下这“生死文书”
导语:当医院让病人签下生死文书时,免除的是责任,但医患间的信任也荡然无存。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新望 某些地方,无论多么强势的成功人士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弱者;有些事,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得到的却总还是失望;某些制度,别扭得让人心里发堵,但你不知道该向谁发火。

当你是一个重病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你一定会被医院一次又一次的签字搞得心里发慌。要保守疗法还是做手术?请签字。出了问题,不要后悔。要不要出院?请签字。即使死了人,后果自负。甚至,要不要输血?医生也会告诉你,医院只是代为输血,血是我们医院从血站代你买来的,出了问题责任不在医院。签吧,签吧,个个都是生死文书,但不签还有什么办法?当然,医生每次签字前都会给家属晓以利害。但暗示也罢,明说也罢,反正都是一句话:医院利益最大化,医生风险最小化,我们免除任何责任。签字,就是要你认这个理。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对冰冷的生死文书,你只有感叹自己不该得病。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强者也会真正感到什么是无助和无奈。

最近,一位同事的父亲治疗心脏病,选了一家三甲医院。然后就是:住院,签字;手术,签字;出院,签字。然而,十几万费用交上去,“治愈”出院的当天,准确些说是走出院门半小时,人没了。医院说,凡事都有意外,家属均有签字。只是,签下字时,家属是真实意义上的“知情”且“同意”吗?所有曾家有病患者皆知,那同意签署的生死文书背后有着怎样的被迫和无奈。

在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医院和医生的分工越来越细,医疗和医药日益专业化。医药信息和医疗知识在医患之间存在巨大不对称,患者和家属只能是一个无知者、弱智者。面对随时出现的风险和选择,你只有糊里糊涂地乖乖签字。一旦进了医院的大门,所有的信息,所有的机关,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医生和医院手里。由于这种专业上的鸿沟,一旦出现医患纠纷,法律也难以保证主持公道。而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之间基本还是“父子关系”,自己定秤自己做买卖,往往不可能公正处理医患纠纷。于是我们看到,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变成了日益精密的利益算计,医院也日益成为垄断的、免责的而且是昂贵的商业机构。

我们的医疗体制病了。差不多每年都能听到若干起患者攻击医生的恶性案件。难道都是患者“病得不轻”?做手术拿红包,开处方拿回扣,为什么屡禁不止?医院的药品和仪器价格为什么远远高于市场价?医生和护士为什么不能像教师一样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我们的社会病了。除了金钱关系,人们再很难建立默契和信任。当医院让病人签下一个个生死文书的时候,免除的是医生和医院所有的责任,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也从此荡然无存。医患关系紧张,是因为信任关系丧失;医患矛盾频发,是体制扭曲所致。而所谓医疗事故,则不过是一系列体制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中国的GDP已是世界第四,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居民个人的医疗卫生负担之重却也是世界第四,排在尼泊尔、越南之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病人和家属都怨声载道,医改方案一个接一个,大家心知肚明的体制问题却被小心绕开了。

体制问题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总病根。医疗如此,教育、户籍、土地等等也概莫能外,它们在类似“稳定”之类的大招牌之下,绑定旧体制,涂上浓重的行政色彩,获取廉价资源;而一旦有市场化的机会,它们又会毫不客气地捞取垄断暴利,但其借口仍是弥补“费用缺口”,维护“神圣责任”。这些部门是近三十年来改革形成的体制孤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时炸弹,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几步一见的“特区”。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应该解放这些孤岛,清除这些定时炸弹,取消这些特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