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特约撰稿人:何帆
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上半年有过热症状,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
而到2009年初,若干指标似乎显示经济已出现反弹:一是1月CPI、PPI同比增幅分别为1%和-3.3%,但CPI环比已经扭转了过去5个月连续下降的趋势;二是信贷数量显著增加,货币数量激增,1月新增信贷1.62万亿元;三是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四是A股市场出现回暖趋势;五是用电量回升;六是PMI回升。
企业纠偏引发短期调整
对于中国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的下滑,通常说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出口大幅下降。但次贷危机在2007年8月就已演变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而出口订单的减少最迟在2007年下半年即已初见端倪,何以到1年后才爆发?
要理解这轮经济的急剧下滑,首先要考虑企业存货的波动,即企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增加存货,但在下行周期中减少存货;其次,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的急剧下滑,说明问题不仅是外需的减少,还有内部因素。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经历了高速增长,但结构性的问题日益恶化。一是过分依赖出口,且出口企业越来越依靠订单,而非创建品牌和销售网络。
二是过分依赖房地产业和出口支撑的重化工业。中国沿海的各个港口,钢铁、造船、化工基地比比皆是,这些行业的过度扩张,使其一旦面临经济增速放慢,就易出现急剧萎缩。
三是宏观调整政策未能善始善终。2003年政府就对投资过热、增长过快表现出担忧,且较为成功的实施了宏观调控,但到2005年,由于放松了调控政策而功亏一篑。
而关于最近经济出现的反弹,通常认为是2008年底财政刺激方案提供的动力,但财政政策很难在短短1个月内生效。同时,金融危机仍在恶化,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且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就业与收入短期内没有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且企业家仍缺乏信心,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为何会出现如此迅速的反弹?
其实,可由最简单的总供给-总需求框架入手。我们并不认为当前的反弹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或货币刺激政策已经发挥作用,相反,这种反弹可能是经济系统本身的短期调整,是对企业超调行为的纠偏。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企业及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突然恶化,因此纷纷减少存货和新增投资,甚至停产或破产。于是,总供给减少,但总需求的变化没有总供给的变化快。居民消费存在一定惯性,政府消费已有所增加。如果总需求的调整幅度比总供给的调整幅度小,则价格不降反升。
企图夺门而逃的企业发现价格变化好于预期,则部分出现超调行为的企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产,从而带来一些经济指标的好转。这种纠偏行为一旦结束,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所谓的反弹就会结束。
关注经济刺激计划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各种经济刺激计划,但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仍然缺乏。
当前的经济刺激方案主要集中于基建、医疗投入、钢铁、纺织、汽车、石化等行业的振兴。
鉴于中国当前的财政状况良好,依靠大量财政投资和银行信贷,实现保八的目标并非难事,但结构性调整已时不我待。
若仍只依赖投资,中国经济可能在维持一定时期的增长后,再次面临下滑风险,走出“W”型的复苏历程。
2008年,中央本级财政盈余占GDP的6.4%,仍有盈余,但地方财政赤字已占到GDP的6.8%,比2007年上升1个百分点。
2008年,地方财政赤字规模达到1万亿元以上,如果目前的经济刺激方案不能很好地调整中央、地方财政支出的结构,许多地方财政将面临破产,从而影响经济刺激方案的可持续性。
2009年1月份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增量惊人。这可能反映出政府以行政性命令和“窗口指导”,要求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保增长的急迫心理,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中有虚增的成分。
由于市场贴现利率和存款利率出现倒挂,新增贷款中可能会有一部分通过票据套利进入定期存款,这意味着新增加的流动性并未投放到实体经济中。
多余的流动性会去什么地方?是否会流入股市,助长资产价格的泡沫?是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
失业压力是最大挑战
2009年我们最应关心什么?是8%的经济增长率吗?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固然重要,但今年中国遇到的最大挑战将是失业压力。
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估计,在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约有0.2亿农民工因失去或找不到工作而被迫返乡。
同时,2009年将有约611万应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加上往年未找到工作的学生,至今年夏天,劳动力市场将涌入近1000万大学生,势如潮水。
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指望零敲碎打的政策,而必须做一篇大文章。
为什么农民工会遇到就业压力?就是因为出口业在过去几年出现畸形发展,政府和企业盲目追求出口数量,无节制的消耗农民工的廉价劳动力。农民工的技能几乎得不到提高,收入水平难以上升,工作环境、福利待遇难以得到改善。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会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与教育体制严重不匹配。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大多在现代服务业,但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滞后。其根源就是支柱性的服务业无不受政府的过度管制,甚至是直接垄断。过度管制和垄断的后果就是服务业供给不足、质量奇差、价格昂贵,需求最终也会受到严重的抑制。
失业压力会带来制度变迁的动力。山洪易泄难堵,如果我们借这次失业洪峰的到来为契机,调整发展战略、建设社会安全网络、改善民生福利、改革教育体制、开放服务行业,短期的利益是避过了山洪决堤的风险,长久的利益是为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