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2500点或重启IPO
导语:IPO停滞,管理层和拟融资企业着急;IPO重启,二级市场投资者担忧。《投资者报》获悉,“两会”前,上交所试探31家A级以上券商对重启IPO的看法。接受采访的投行和企业均未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和创业板开闸进行相关准备。种种迹象表明,IPO立即重启或创业板推出均欠火候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IPO重启有多难
·是否重启IPO,券商反应冷淡
·创业板:麻木投行拖累企业
·IPO重启即时影响大盘涨跌1%

谈IPO色变,这几乎是中国股票市场的一大特色,且色变的程度在熊市中更显剧烈。

“两会”期间,证监会官员纷纷发表言论,就IPO重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创业板各抒己见,然而,相关官员并未给出市场最为关心的IPO重启时间表以及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细节,这让极度盼望有确切消息的市场颇为失望。

能向股市不断注入优质公司的IPO“行动”究竟何时能重启?股票市场最基本的融资功能到底在什么时候才能恢复?IPO重启是否必然造成股指下跌?迟迟未问世的创业板会否早于主板市场而率先开启IPO之门?

《投资者报》分别对上述疑问展开采访和数据研究,但综合各路情况看,受制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公开征求意见尚未正式启动、当前股市整体市盈率与历史上数次IPO重启时的市盈率仍有一段距离、创业板概念早已让参与各方麻木等表现,IPO重启依然悬念重重。

并非想像中的利空

3月9日,受美股暴跌、IPO可能重启等消息影响,上证指数开盘没多久就如泄气皮球般失去抵抗,个股跌幅普遍超过5%。

探求IPO为何总被视为利空信号的原因,主要在于根据供求原理,IPO会吸纳一部分场内资金。

但从《投资者报》对A股历史上6次IPO重启后的研究看,IPO并非导致市场下跌的“元凶”。IPO重启当日对大盘涨跌幅度的影响仅为正负1%左右,而重启一个月内的市场上涨概率甚至超过八成。

这意味着,不发新股就涨,一发新股就跌——这种逻辑的合理性并不充分。

举例而言,2006年年初,市场曾出现过类似的担忧。当时A股已历5年熊市,在股权分置改革胜利在望之际,停滞一年的IPO重启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赞成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2006年5月IPO重启后,大盘不但没有剧烈下跌,反而由此走出一波牛市行情。大量新股争相上市,其中不乏建设银行等红筹的回归,助长了大盘一鼓作气迈上6000点大关。

2008年股市转熊,新股发行数量由2007年的123只下降到77只,自9月25日华昌化工登陆中小企业板后,A股IPO大门就此关闭。但之后,大盘并未有企稳迹象,而是继续下探至本轮熊市新低1664点,且至今徘徊在2100点附近。

这些实例表明,大盘的上涨和下跌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IPO本身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但监管层有意把IPO作为调控市场的手段,容易让投资者将其解读为利空。

焦点指向发行制度

“两会”期间,对于股票市场的政策几乎都没有实质性的结论,但综合各路信息看,对于IPO重启,各方声音却难得的一致——要先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再推行IPO。

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甚至明确表示,如果不进一步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可能会造成新的遗留问题。

由于现行制度问题重重,一直以来,有关新股发行制度需要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根据范福春的表态,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要解决长期以来由新股询价所形成的发行价与交易所上市交易之前集合竞价所形成的交易基础价相背离太大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平衡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和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利益。

仔细分析目前市场对新股发行制度的诟病,莫过于两个方面。

首先,现行制度过分向机构投资者倾斜,出现严重的不公平性。

新股发行分为战略配售、网下申购与网上申购三部分,个人投资者只能参与网上申购,且中签率极低。

据记者的统计,2008年在A股上市的77家公司中,中签率最高的是中煤能源,为0.72%;最低的是独一味,仅0.01%。除了5家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中签率均高于0.2%外,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中签率大部分低于0.1%。

这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个人投资者能够在新股申购中获利,而基金、保险、银行等机构通过“打新股”获取了高额收益,不少银行甚至还针对性地推出了各种“打新股”的理财产品。


其次,一、二级市场间的差价巨大,开盘价格被炒作得过高,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中海油服都是典型的例子。

中石油的发行价仅16.7元,开盘价涨了3倍达到48元;中国神华的发行价为36.99元,开盘价为68元;中海油服发行价为13.48元,开盘价为35元。这三只股票上市首日的换手率分别为51.58%、36.91%和58.9%,当天大量机构获利卖出,而接盘的个人投资者只有承受高位被套的命运。

机构的询价流于形式,与实际的开盘价出现了过大的偏差,导致新股上市价格严重不合理,给个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针对这两大问题,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在“两会”期间给出了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三大思路:一是股票定价进一步市场化;二是强化买方的约束力;三是在风险明晰的情况下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小投资者的利益。

然而何时能够完成改革?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仅表示IPO重启和发行制度改革都在同时进行;范福春也没有给出具体时间,但他透露,证监会发行部正在就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久的将来就会公布征求意见。

也就是说,IPO重启并没有时间表,如果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能完成,IPO重启很可能一直停滞。

记者注意到,市场人士目前普遍认为上半年重启IPO无望。

创业板有望先行

参照2006年初IPO开闸,首先是中工国际和同洲电子登陆中小企业板,然后才是大同煤业在主板上市,使市场对IPO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的思路,现阶段先推出创业板,让中小企业先行上市,或许比直接开闸IPO更符合当前的市场环境。

记者注意到,朱从玖表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和创业板的推出关系不大,至于谁先谁后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但有市场人士认为在创业板推出后可能才会重启IPO。

证监会市场部副主任欧阳泽华在“两会”期间表示,目前对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的修改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包括技术准备、市场宣传和投资者教育工作现在已经基本准备就绪。

虽然“基本”一词显得有些含糊,但从进展上看,可能会比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完成的速度更快。

有金融专家对记者表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涉及财政部、发改委、国资委等相关部门,仅靠证监会无法决定最终结果,由于受到各部门间利益的牵制,改革并不容易完成。而借由推出创业板开闸IPO或能成为“曲线救国”的一个路径,创业板规模较小,对市场影响相对较轻,似乎上半年推出的可能性较大。

让人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的两大基本功能是投资和融资,缺少了IPO的市场显然不够完整。如果市场没有融资的功能,其价值就无法真正体现。

我们希望更多的优质公司在A股上市,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回报,同时,相关公司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有新鲜血液补充的市场才能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不容忽视的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A股流动性非常充足。在年初大盘反弹期间,沪深两市成交额屡次超过2000亿元,在2月16日更是达到2737亿元,这与牛市期间的成交额旗鼓相当。

可以看出,场外资金也观望并寻找着投资机会,当有行情出现时,这些资金就会积极踊跃地流入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IPO的重启,恰恰能给场外资金提供更多的投资路径,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参与交易。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