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上涨收尾四特征
导语:2008年11月至今的这波反弹已持续近5个月共88个交易日,最大涨幅达44.23%;而2001年~2005年熊市期间的3波阶段性反弹,均历时5个月结束,最大涨幅为36.38%

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创下低点1664.93点后震荡上扬,至2009年2月17日,最高涨至2402.81点,最大涨幅达44.32%。此后,股指震荡整理,截至3月10日收盘,与低点相比仍上涨近30%。

从月线上看,上证指数已第5个月处于上涨通道,其中只有一个月收于阴线。这是否意味着A股已摆脱熊市阴影步入牛市?

《投资者报》研究部通过观察上一轮熊市发现,2001年~2005年之间,上证指数走出了3波阶段性反弹后才走进牛市。我们认为目前大盘仍然处在熊市区间,而此轮反弹已经临近尾声。

众均线压制股指反弹

在牛市中,各均线在K线下方呈规律排列态势,通常是短周期均线位于长周期均线上方,各均线之间几乎不相交。

而在熊市的阶段性反弹中,各均线的排列显得相当混乱,且会有均线死叉的形成。此外,均线长时间处于K线上方,对股指上行造成重重压力。

从月线来看,在上轮熊市的第一波阶段性反弹中(2002年2~6月),20月均线及30月均线均处于K线上方。同时,20月均线于2002年6月下穿30月均线形成均线死叉,股指上涨趋势终止。

在上证指数历史上,这种情况并不是第一次。1994年9月,20月均线下穿30月均线形成死叉,当月股指拉出一根长长的上影线,并于第二月开始再次进入下跌通道。从日K线上来看也是如此。当20日均线下穿30日均线后,股指大多数情况先将出现一波下跌。

在第二波反弹中(2003年1~5月),20月均线、30月均线及60月均线均处于K线上方。第三波反弹(2003年11月~2004年3月)中,情况亦与此类似。但到反弹后期,股指一度将这些均线踩于脚下。

从始于2008年11月的本次反弹看,20月均线、30月均线及60月均线零乱地处于K线上方,对股指形成很大压力。同时,20月均线正在下行,很可能会在本月或下月下穿30月均线。从以往经验来看,这可能是股指结束反弹进入下跌通道的信号。

反弹均持续5个月

上一轮熊市的3波阶段性反弹,均持续5个月之后结束,且结束日期均在上半年。

第一波反弹始于2002年2月。此前牛市于2001年6月14日创出2245.44点高位,此后股指一路下泻。7个月后,股指跌至最低点1339.2点,最大跌幅达到40.36%。从最低点至阶段性高点1748.89点,这波反弹持续了5个月共90个交易日,于2002年6月结束。其中5月月线收阴,其余月份收阳。以收盘价计算,该轮反弹上涨16.16%,最高涨幅达到30.59%。

第一波反弹结束后,上证指数再次下行,最低跌至1311.68点,最大跌幅达25%,与下跌前高点相距近7个月。指数于2003年1月展开第二波反弹,经历65个交易日至同年4月达到1649.6点这一阶段性高点,最大涨幅达25.76%。该轮反弹并未就此结束。在4月月线拉出一根长上影线后,上证指数于同年5月继续上涨,收于1576.26点。以收盘价计算,持续5个月的反弹行情上涨16.10%。其中2003年3月略微收跌0.09%,其余4个月均收涨。

从月线来看,自2003年6月起,上证指数再次陷入下跌。该次下跌持续近6个月,至2003年11月跌至1307.4点,距离第二波反弹高点同样近7个月之久,跌幅超过20%。当月股指筑底上扬,展开第三波反弹。

004年4月7日,上证指数冲至阶段性高点1783.01点,最大涨幅达36.38%,之后股指掉头向下。2003年11月~2004年3月,处于反弹趋势中的5个月累计上涨29.17%,且每个月均收阳线。

综合这3波反弹来看,反弹前平均下跌142个交易日,平均最大跌幅近29%。而从最低点反弹至最高点平均需要83个交易日,平均最大涨幅为30.91%。

2008年11月至今的这波反弹已持续近5个月共88个交易日,最大涨幅已超过上轮熊市中3波反弹的涨幅。其中2009年2月创出反弹后高点,收于带长上影线的阳线,实体及下影线较短,这与2003年第二波反弹结束前一个月的情形十分相似。但与2001~2005年的3波反弹相比,本轮反弹前的下跌过程较长,达到1年之久,同时跌幅较大,最大跌幅达72.81%,这与前3波反弹前的情况有较大差别。

成交量先放大后萎缩

成交量反映市场交投的活跃程度。从上证指数月线观察上轮熊市3波反弹中的成交量变化发现,其中两波反弹结束前的一个月成交量放大,而反弹的最后一个月成交量略有萎缩,但仍大于放大前的数量,在反弹过程中处于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

在第二波反弹中,2003年1~3月上证指数成交量分别为3.19亿手、1.48亿手及 1.77亿手。4月,成交量突然放大至5.43亿手,成交额达3758.57亿元。5月,成交量萎缩五成至2.66亿手,小于1月份成交量,成交额也下降至1943.74亿元。


而在第三波反弹中,头三个月成交量分别为3.10亿手、4.70亿手及3.57亿手。2004年2月,上证指数成交量放大至5.96亿元,成交额也上升至4523.88亿元。虽然与因春节关系仅有13个交易日的1月份缺乏可比性,但该成交量与2003年12月相比仍放大近三成。而2004年3月,成交量缩小至4.68亿手,萎缩超过两成, 成交额仅为3567.23亿元。

第一波反弹的成交情况略有不同。在第一波阶段性反弹中,反弹第二个月的成交量最大,达到3.81亿手,共成交2890.91亿元。反弹过程的最后一个月成交量次之,为3.49亿手,成交额为2460.01亿元。该次反弹结束前的一个月(即2002年5月)出现一小波下行行情,当月下跌9.12%,当月成交量只有1.28亿手,成交额为1096.88亿元。

而在2008年11月以来的本轮反弹行情中,头三个月上证指数成交量分别为20.67亿手、25.51亿手及14.98亿手。2009年2月,上交所成交量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超过2007年牛市的最高月成交量,达到35.64亿手。

利好政策提供出货机会

A股“政策市”的特征十分明显,上轮熊市的3波反弹结束前后,总伴随着相关政策或消息的出台。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停止减持国有股,此外证监会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通知》,提高上市公司增发门槛。这成为出货兑现筹码的大好机会。受这些利好消息的刺激,6月24日沪深股市出现井喷行情,当日沪深股指分别上涨9.25%和9.34%,并于25日冲高至第一波反弹最高点。

2003年5月26日,我国证券市场首批QFII诞生,瑞银和野村证券率先获得中国QFII资格。6月初,全国社保基金正式进入证券市场运作。在整个5月份及6月初,大盘出现震荡整理走势,成为一轮跌势前最后的出局机会。

2004年3月25日,社保基金理事会表示社保基金将加大股票投资比例。同年3月30日,时任证监会副主席的屠光绍答疑市场敏感话题,其中涉及全流通、B股以及创业板等内容。当日上证指数上涨1.01%,并于5个交易日后冲高至第三波反弹的最高点,之后一路下行。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