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2005年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公告,确定了中关村园区规划范围,现在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审核公告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了政策覆盖范围、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者合一,新增了石景山园、通州园、雍和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
中关村科技园区由此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发展成为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在内的一区多园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5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7万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8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多,五年内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占全国高新区总量达七分之一左右;实现增加值960亿元,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1%。中关村指数从2月份的120.22点上升到9月份的138.55点。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其中台式PC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笔记本电脑达到25%以上,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占全国三分之一,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额二分之一,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打入海外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60%。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园区经济总量的45%,带动了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国民经济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园区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25%,“973项目”占全国的36%。自1988年以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已经达到9项。在国家的重大战略工程及国家安全领域,一批中关村企业发挥的重大作用。科兴公司研制的“非典”灭活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达到与发达国家同步水平。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出了六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中国芯”。研制出11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在神舟五号和六号载人飞船项目上,中关村企业以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向全球展示了提供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配套能力。
绿色中关村
中关村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