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人民币不必卷入货币贬值潮
导语:只有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才会更强,保增长才会更有希望

不知不觉,我们钱包里的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经济衰退中少有的坚挺货币。眼看着瑞郎、韩元、日元、澳元竞相贬值,许多人主张,中国为了保出口,应考虑让人民币适当贬值。我们认为,这种建议很不明智,也很难被决策层采纳。

在今年1、2月份中国出口锐降之下,有关人民币适度贬值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而去年此时,美国人还在敦促人民币快速升值,如今外界不得不担心,人民币是否会主动卷入货币贬值浪潮。这一新动向对中国是好事,表明我们有了更大的博弈空间,所以温总理在“两会”上强调,中国的货币主权不可侵犯。

我们认为,人民币国际地位正处于新的敏感期,升值过快或许不好,放任贬值更非当下最优选择。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已升值20%以上,从汇率相对稳定的角度看,中国要吸取当年日元过快升值的教训。虽然我们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中国GDP只占全球的6%左右,无法支撑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充当重要角色。

外界其实也注意到,中国金融当局比较清醒,不再拿人民币升值作为对外谈判、妥协的交换条件。而且从保障出口、稳定就业的角度,其他货币已经或公开、或悄然贬值,商务部和出口企业希望人民币汇率有所回落,也是正常的想法。

但我们要提醒那些主张人民币贬值的人,不要只看到眼前利益,却忘了登高望远,从国际经济秩序的微妙变局中,认清人民币不贬值的战略价值。

凯恩斯、弗里德曼、蒙代尔等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通过货币贬值来刺激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做法,很容易掉入“贬值陷阱”。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的南美金融风暴,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放任货币贬值的国家,都曾付出惨痛代价,而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反而获得了长远收益。

更重要的是,历史上每当爆发全球经济危机,往往造成各国实力此消彼长,世界经济格局因此而变,这一次也不会例外。汇率稳定并趋强势的人民币,是中国实力增强的一个象征。虽然全球衰退在继续,大国较量仍然激烈,但日益强势的人民币,与欧元、日元、美元逐步分庭抗礼,将只是时间问题。

站在国家战略层面,保持人民币相对强势,符合中国谋求国际经济秩序变局的战略诉求,有利于在IMF等全球性经济和金融组织中占据更重要位置,这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难得的机会,希望中华民族复兴的决策层,不可能不想办法把握住。

与许多不得不放任货币贬值的国家不同,中国不存在严重贸易逆差,外汇储备充足,更有广阔的内需潜力,可以保持汇率稳定,不必卷入贬值浪潮。如果中国尽可能稳住人民币汇率,短期内或不利于出口增长,但长远收益会更大。

因为出口并非中国经济全部,竞相贬值促出口的结果,只会是几败俱伤,不利于中国实力的真实成长。只要善于利用货币强势,有效整合全球资源,中国可以在危机中更快做大、做强。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将强化国民的良好预期,当其他因素有所配合时,居民消费意愿会有明显提升。这必将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强势,并强化中国在汇率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人民币不贬值,对外贸企业,特别是出口的影响,当然不可忽视,分析这些难题,要有全面思维。还以今年1、2月份出口数字为例,一些看起来最需要人民币贬值支持的行业,如服装、玩具等产品的出口,并没有因人民币强势而减少,有的还略有增长。这至少表明,保出口不只有人民币贬值一条路可走。

人民币不贬值,对中国进口的积极影响则更明显。中国较强的购买力,可以相对较低价格,在全球采购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术、专利和产品,进行有竞争力的跨国并购。商务部3月17日公布的有关条款,就是鼓励非金融类的中国企业,随时根据需要收购海外资产,这当然需要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势。

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国人来说,利用人民币相对强势的购买力,以更低价格享受来自全球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跨境旅游购物,提高生活质量,都是好事。

只有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才会更强,保增长才会更有希望。欧、美、日利率水平多趋近于零,股市低迷、楼市恐慌,大量资金无所适从。中国耀眼的增长,相对稳定的币值,潜在的巨大市场,都为发达国家的资金所看重,通过实业投资、外贸结算或QFII等方式,它们会继续涌入中国。

反过来,在全球金融市场信心脆弱之时,人民币一旦卷入贬值风潮,可能引发大楼失火般的失控灾难,外资会担忧中国经济前景而撤走,本土资金也可能往外跑。中国出口,不仅不会全面恢复,更多贸易纠纷还会出现。

目前的全球经济,肯定不能承受贸易战烽烟四起。各国都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资金避风港,避免货币贬值造成严重资产缩水。这样的国际责任,中国可以有所担当。

因此,在全球货币贬值浪潮面前,人民币可以不主动贬值,但现在也不必主动大幅升值。毕竟,在当前的经济危情之下,本币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加剧国内通缩。日本上世纪90年代陷入10年通缩泥沼的原因之一就是日元升值,这个教训值得警惕。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