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着人们神经的国际油价从危机爆发以来如过山车般一路下滑,现在尽管止住了跌势,但仍在较低价位震荡,冲击50美元多次未果。由于担心过度的推高油价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3月15日OPEC决定不削减产量。
但各种迹象表明,油价今年仍有上涨空间。
首先,全球经济复苏迹象开始显现,美国2月新房开工量环比上涨22.2%,刺激需求增加;其次,各国乘机囤油现象严重,“囤油套利”猜测不断。OPEC承诺将更严格执行之前的减产措施,部分抵消需求下滑带来的缺口。
据此推测,国际油价突破50美元关口在望。著名投资人罗杰斯近日也表示,由于储量枯竭,缺乏新油田的发现与开发,原油价格未来或创下新高,这样油价就会陷入“蛛网”困境的循环。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著名理论,描述的是经济周期波动的自我放大效应,针对对象是农产品。
由于农产品从投入生产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的自然周期,经济衰退、价格下降后,当年农产品投入生产数量减少,导致次年上市产品供应量大减,市场价格随之转而上涨。
涨价后的农产品刺激了次年的投产数量,又使得来年上市产量大涨,导致随后年份农产品价格的暴跌,而新的投产数量又随之下降,一个新的价格涨跌循环由此而来。
难逃“蛛网”怪圈的不只油价,货币政策亦是如此。
目前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注入了大规模的流动性。3月18日,在联邦基金利率已没有下调空间的背景下,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声明中表示,向美国经济注资大约1万亿美元,其中包括在未来6个月购进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促使房产市场复苏,并阻止美国经济衰退。
倘若不能及时回收,结果只能是一个更大的泡沫出现。通缩之后,等待我们的将是新一轮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