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山寨的务实与理想
导语:山寨是一次尝试,让中国在全球当代艺术领域发出了声音,山寨当代艺术使东西艺术开始短兵相接,其意义在于被超越

《投资者报》特约撰稿人:伊丹

山寨手机、山寨春晚、山寨笔记本……“山寨”不仅成为了去年的关键词,更成为2009年两会上的一个“热点”。若把“山寨”看成是一个大文化现象,那么当代艺术也在文化意义上“山寨”了一把。

2008年夏季,中国美术馆举办德国在世画家里希特个人展览时,圈子里不少人揶揄“那些个人作品价值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艺术家恐怕都不敢来看”。不错,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画家里希特,他的绘画从技法到创作观念,在中国艺术圈里可找到不少直接和间接模仿者。

此外,王广义可被看作是安迪?沃霍在中国的回应,弗洛伊德、培根、波依斯等等,这些二战后的进入西方艺术史的艺术家,在中国都可以找到余波,以至于中国当代艺术被学者认为是西方艺术的“山寨版”。

但山寨有理!一个事物接触另一个事物,最初的反应总是模仿,文化艺术领域亦是如此。

10年前聚集在圆明园附近的画家,只不过是尝试了在改革开放多年后,于文化上的影响。当时他们的作品无人问津,到了2005年前后,尤其是2007年,全球艺术界行情高涨,10年前的这些当代艺术家们,作品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现在,经济危机也影响到当代艺术,那些最初就看不惯当代艺术的人此时似乎有了得力把柄,大力抨击“泡沫当代艺术”,并抓住他们的“投机”成了否定一切的理由。

固然,当代艺术有投机的现象存在,任何事物发展的初期,都鱼龙混杂,但并不能为此而抹杀全部意义。自从上世纪“85美术新潮”彻底撕开了东西方美术形态之间的那层隔绝,之后的几年,官方还处于对西方外来艺术形态呈半拒绝半接受态度,占主流地位的还是传统的“当代水墨”和以写实画派为主调的当代油画。

但在民间,勇于创新和打破常规的艺术家们,通过少有的渠道接触二战后的西方艺术,并已经将各种风格和意识影响到自己的创作中。他们不满足于体制,同时也被体制排斥,所以不得不聚集在圆明园,然后是宋庄,他们的创作在地理上和艺术探索上,都处于边缘,并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上。

他们放开了眼界,看到了西方当代艺术的进程,并以一个积极的姿态接纳了西方艺术。

试想,如果10年前这些艺术家不是义无反顾的从体制中出来,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包括那些上世纪80年代到海外留学的艺术家,如果不接触西方当代艺术并受其影响,恐怕现在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呈现的中国当代艺术只怕还停留在水墨画上,以及写实画派们无可挑剔的油画基本功底。

油画进入中国不过100多年,西方的油画作为西方艺术主体经过了不同时代多次的颠覆和创新,已经过走得很远。诚然,中国不可能很快超过。但是放眼现实,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受着西方的影响,20年前有多少人喝得惯可口可乐,多少人天天需要喝一杯咖啡?

艺术不过是生活方式的一个必然反映,特质生活上的亦步亦趋,艺术风格上也将是亦步亦趋。如果这时,提出无关西方,埋头发展传统艺术的当代化,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不是个好方法,因为先进的文明总是在一次次毫不客气的冲撞中产生。

立足于大文化的概念和超越的眼光,可以说山寨有理!山寨是一次尝试,这次尝试无论如何让中国在全球当代艺术领域发出了声音,山寨当代艺术使东西艺术开始短兵相接,总比官方体制下的“隔山相望”更面对现实。所以山寨是一个过渡,它的意义在于将被超越,有短兵相接的碰撞,有尝试,才会有超越。

“山寨文化”在两会上作为提案被提出,反映出了目前处于主流体制中的文化工作者的焦虑,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资源和渠道,却被抛置在体制之外的边缘阶层所“边缘化”,应该起来反省的是目前的这个官方主流地位的体制。山寨不过是“转型期”社会之下的一个过渡产物,等有一天体制更完善更有利于创造了,山寨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