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花好2.29万亿“民生投入”
导语:由中纪委监察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和审计署参加这次监管行动,已组建24个检查组,目前检查组已经下到全国24个省里进行民生财政的检查工作

一场针对地方政府民生财政监管的监管风暴正从中央开始,迅速席卷全国。

“目前,对各省民生投入的监管工作已经上升到中央层面了。现在由中纪委监察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和审计署参加这次监管行动,相关部委在其中各有分工。”财政部监督检查局的一位领导3月25日对《投资者报》的采访要求如此回复。

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到民生投入的资金总额近2.3万亿元。其中包括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080亿元,很大比重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促进就业;向医改投入3318亿元;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

如何监管政府这么大金额的民生投入也逐步提上日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现在从财政部抽调了24个人,另外还有发改委也抽调了一批人,参加中纪委的24个检查组。这24个检查组已经下到全国24个省里进行民生财政的检查工作。这24个检查组检查的内容就是中央下发给各省的民生项目,顺着资金走,跟着资金检查项目。”财政部驻某地专员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

“现在对各地民生投入的检查工作正在开展,已经收集到了一些数据。但现在没有得到上级领导的允许,数据暂不能对外公开。”另一位驻外地的监察专员说。

缺乏动力的民生投入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财政在民生的投入上就非常低。

有人做过测算得出,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逼近倒数第一,比非洲贫困国家还要低。

根据历年的中央和地方预算报告,中国的民生支出主要包括这几个子项目:支农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医疗)方面的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和一般政策性的补贴。

近年来,中国各项民生支出总和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没有超过40%的,而发达国家仅社会保障一项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就高达40%以上。据说,如果按照民生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算,除了柬埔寨、津巴布韦等国比中国低之外,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高于中国。

“我国在民生的总体投入方面一直都比较低,从中央到地方一直以来都只注重生产建设领域的投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安体富3月24日对《投资者报》记者说,“这个问题在地方政府层面表现的更为严重,特别是基层政府。因为基层政府的财力比较弱,财政状况一直比较紧张。”

他表示,仅有的财力一般都用来“吃饭”,也就是维护一般性的日常行政开支,没有多余的财力来投入民生,当然他们也不愿意去投入。因为往民生这个领域投入了,就等于消费出去了,这种消费看不到回报,也拉动不了地方的GDP。但如果把这部分的钱花在建设上,比如弄个政绩工程之类的,带来的效应更直接也更明显。

由于这种一贯的思路,去年底的4万亿投资方案出台之后,国内各界的反应是一片哗然,而其中对民生领域的投入之少也为人诟病。“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官方网站上出现了调整4万亿元投资方向的信息。

公开资料显示,新调整的4万亿元投资构成是: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约4000亿元;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投资约15000亿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投资约1500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投资约21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投资约3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投资约1万亿元。

经过调整,基础设施投资在4万亿元投资中的占比由45%降至37.5%;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分别由7%、1%增加至10%和3.75%;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投资额不变。

有关内业人士认为,鉴于这次民生投入的数额巨大,而地方政府又缺少在民生领域投入的动力,如果不加强监管,“民生就会被当成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最后很容易造成项目实施和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索贿受贿、贪污私分、截留克扣、挪用挤占等违法违纪问题,这次实施上下联动的全方位覆盖的监管和检查是非常及时和有必要的。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但也有人认为,仅依靠中央协同相关部委突击检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位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告诉《投资者报》说,他发现某个城市,表面上看民生的工程做得非常好,修建了非常现代化的图书馆和体育馆,但是这种设施就是不对普通群众开放,而被用来当作领导干部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这位教授对此非常愤慨,但是也无可奈何。因为从表面上看,投入修建图书馆和体育馆的资金都没有什么问题,项目也做得很好。

如果按照财政部的程序进行监管的话,而只要资金用完、项目做完,而这当中又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这个监管过程就可以结束了。但从实际效果看,这类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最后并没有真正用之于民。民生工程最后还是免不了成为政绩工程和领导干部的休闲娱乐工程。

一位多年致力于政府预算管理和监督的人士表示,“发改委、财政部对各地财政预算或者其他项目资金的检查都只能算作内部的检查,这些内部的检查是必须的,但还很不够。”

他认为,“要建立起长效的监督机制,比如可以把各级政府的财政信息公开。将各地政府的项目和资金情况时时刻刻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这种外部的监管才是更有效的办法,也是更能持续的。”

此外,业内人士还提醒,4万亿投资中的民生投入都是项目的投入,资金是跟着项目走的。这些项目都是农、科、教、文、卫等各方面的建设项目,比如学校和医院的修整和建设等,其中并不包括在民生方面的一般性经费的投入。

他们希望能在加大对民生方面事业经费投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部分资金的监管工作。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