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超量三陷美国于滞胀
导语:7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急剧恶化,各国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增加,抛售美元并抢购黄金,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美元霸权地位

滞胀指的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就数量标准而言,滞胀一般是指经济增长低于3%,失业率高于5.5%,通货膨胀率高于3%的情况。

20世纪70年代,欧美等主要国家物价飞涨,经济低迷,加之原材料危机、石油危机、国际货币危机、传统工业危机以及国际债务危机,成为历史上的滞胀典型。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中,美国似乎与滞胀有着“不解之缘”,在1960年-1980年间,滞胀曾先后三次“光顾”。

美国的三次滞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陷入了轻度的经济危机,1960年~1961年间,失业率超过了6%,GDP增长率仅有2%,此时越南战争也在僵持不下,国际收支恶化。为此,肯尼迪总统实施了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以促进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主要措施包括增加军费和福利开支,削减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从20%~91%减为14%~70%,企业所得税从52%减至48%),实施提高短期利率和降低长期利率的双重政策。这些政策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使得赤字连年增加,为滞胀埋下祸根。

1968年~1970年间,第一波滞胀成型。

期间,随着通胀和国际收支持续的恶化,尼克松试图通过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抑制货币供应量。1969年4月,银行利率从5.5%猛增至6%,创近40年来新高,同时缩小军事开支,平衡财政,但效果却适得其反。1969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0年代以来的最高点,通胀率达5.9%,1970年,GDP增长率仅有0.12%,经济陷入零增长;失业率由1969年的3.5%上升到1970年的5.6%,第一波滞胀形成。

1971年~1974年间,第二波滞胀袭来且程度比前一次加深。

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停征汽车消费税、减免个人所得税、对外停止用美元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征收10%附加税等措施。但该减免税政策并没有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而加剧了供求矛盾,从而积累了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1973年,经济滞胀局面迅速扩大,通货膨胀率接近9%,财政盈余变为赤字。

1974年福特继任总统。在石油危机与粮食危机的冲击下滞胀愈发严重。1974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在战后首次超过两位数,达到12.1%,而经济增长率则首次跌到零增长以下,为-0.64%;1975年美国经济连续负增长,失业率达到了8.2%。

随后,卡特1977年上任,其着力控制货币总量增长,实行短期利率自由浮动,但却没料到竟“创造”出第三波滞胀,并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

放开的短期利率,并未有效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反而引起长期利率的上涨,推高通胀率,加之石油危机与全球粮食歉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对国际收支的影响,1979年美国的CPI达到20年中的最高值,为13.3%;1980年经济增长率再次降为负增长,同年的失业率为7.2%。这次滞胀周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滞胀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就20世纪70年的那场滞胀危机而言,货币供应量、信用规模、传统工业发展以及生产能力和汇制等经济关系的失衡是其主要原因,这些原因普遍存在于西方各主要国家。

信用膨胀推高通胀

首先,西方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在50年代增长缓慢,到70年代,速度大大提高并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以英国为例,1952年~1960年间,英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年均增长率1.8%,GDP年均增长率为3.1%,到了1971年~1976年间,M1的年均增长率已增至12.2%,GDP的年均增长率已下滑到了1.9%,两者相差10.3个百分点。这种趋势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具有普遍性。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加,使得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形成通货膨胀。而通胀又会影响生产发展,最终滞胀。

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态势一致,战后,西方国家的信用规模也不断提高。以美国为例,在1950年~1959年间,美国商业银行的私人贷款年均增长率为9.7%,经济增长率为3.1%,到了1970年~1973年,私人信贷年均增长率为12.7%,经济增长率则已降至2.8%,信用膨胀一方面使得活期存款增多,加剧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使得银行的存贷比降低,呆坏账风险增加。

 

贸易混乱拖累经济

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急剧恶化,国际社会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增加,抛售美元并抢购黄金,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美元霸权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变得动荡不安,国际贸易发展受阻,贸易战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关系混乱。

外汇市场的投机活动也随之增加,阻碍投资和经济发展,并加剧通货膨胀,进而将经济推向滞胀的边缘。

需要强调的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大幅度提高原料和石油价格,使得国际价格大幅度地超过国内市场价格,美国和法国国内批发价格年均上涨8.8%和8.2%,触发了1974年~1975年和1980年~198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拖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

产业升级致结构性失业

产业方面,20世纪50~70年代,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电子、化学、宇航等新兴产业纷纷崛起,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幅上升,与此同时,钢铁、造船、食品、纺织等传统工业却逐渐衰落下去,各个就业岗位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增高,大量传统产业的工人被解雇,结构性失业率上升。科技的进步,使得各国生产能力过剩,企业设备利用率普遍偏低,经济产生停滞倾向。以日本为例,在1948年~1973年的25年间,工业生产增长了近32倍。 

“里根经济学”起死回生

三次滞胀风暴,重压美国经济。

1981年上台的里根总统,表现出力挽狂澜之势,逐渐摆脱滞胀,实现经济复苏。

首先,里根政府意识到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负面效果,因此,逐渐减少了政府干预社会的活动,并不断减少预算赤字,充分发挥私人资本的积极性,并对一些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转卖给私人经营。

其次,实施大规模减税计划。1981年的复兴税法,使1981~1984年间联邦政府税收减少了3152亿美元。1986年10月23日签署的税制改革法案,使全国人均免税额减少了6.4%,每个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增加600~900美元。

再次,坚持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实行高利率,这一政策的效果十分明显,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为18%,到1987年降到3%,高利率政策则使美国在1985-1986年间,每年有近1000亿美元资金流入美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