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特约撰稿人:刘利刚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周行长用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储备货币的提议对市场震动很大。
从投资者的角度,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在外汇储备战略上将有变化?如果央行开始卖美国债券,这将推动美元走向弱势,其对人民币的走向也会有影响。
人民币贬值预期消退
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原油价格跌近七成,商品价格也已跌过五成。由于食品价格升幅减慢,中国近月的通胀已显著放缓,2月份更出现下降趋势。同时,中国的内部经济活动渐见减缓,加上原油及商品价格将再下跌,通胀压力已去,通缩阴影已现。
此外,西方银行及企业的信贷情况转趋恶化,资金进出中国的情况已呈逆转趋势。根据最新的外汇储备统计,短期资金开始有外流之象。
据我们估计,去年第四季度金融资产净流出近920亿美元。这虽减轻了热钱流入的压力,央行未来也可减少一些冲销活动,也表明人民币资产的汇报预期在改变。
自去年8月中旬,3个月的不可交割人民币远期(NDF)一直低水平。直至近期,贬值预期才逐渐消退。这种市场预期,也许受到中国将近一步分散以美元为中心的外汇储备有关。
另外,中国与亚洲邻国在欧美等出口市场上竞争,因此比较人民币与其他亚洲货币汇率,有助我们了解中国在汇率方面的竞争力。以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计算,人民币汇率去年共升值5.8%,高于区内其他主要货币,但低于日圆。
尤其当南韩元、印度卢比、菲律宾披索等大幅贬值(图1),人民币汇率已高于其他邻国。若以实质有效汇率(REER)计算,人民币及日圆去年均达到双位数的升值(图2),情况持续至今。这是由于他们有着较大的名义货币升值,及与其贸易伙伴相对较低的通胀率。根据这两项数据,相对其他亚洲邻国,人民币显然已属于强势货币。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理论上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厘定。虽然央行并无公布其参考的货币篮子,但我们可以利用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比重,来推算该货币篮子的权数。
我们利用中国兑11种主要贸易伙伴的外币汇率,及其相关贸易权数,模拟一篮子货币组合,计算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那么,人民币兑美元的现价,相对于模拟一篮子货币计算的汇率,孰高孰低?以该一篮子货币推算的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兑美元现价一直都非常接近。
不过,2007年11月起,由模拟一篮子货币推算的币值则明显偏离现汇水平。这也许是因为央行为应付国内通胀,让人民币自2007年底较快升值。尤其是2007年11月~2008年7月,因全球商品价格飙升,为防范进口通胀,而非紧盯一篮子货币所致。
由于其他货币贬值过速,人民币现汇已处强势。比如根据我们模拟一篮子货币的推算,于3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应处于8.04,而现汇价则是6.83,相差达15% (图3)。这相当于,人民币现汇比以一篮子货币推算的币值升值了15%。
在国内经济复苏未定、就业压力艰巨、出口剧降的情况下,人民币的继续升值,已没有存在的可能。
人民币将继续趋稳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较区内其他货币强得多,而模拟一篮子货币推算值也显示,人民币汇率明显偏强。导致人民币偏离其一篮子货币价值的主要原因是,强货币有利于宏观调控。
同时,中国也享有可观的贸易盈余,同时吸纳了大量外资。外汇储备过多、增长过快也使人民币升值加快。反观区内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他们则逐渐出现贸易赤字及资金外流。
金融海啸仍然肆虐,而近期亚洲邻国的货币迅速贬值,使人民币骤然变得过强。外部需求放缓、国际能源及商品价格下滑、国内通胀压力纾缓,特别加上美元已转趋强势,人民币现已无升值必要。
若外围因素恶化,人民币则有可能贬值。然而,中国近几个月贸易盈余依然较大,人民币的贬值会引起贸易伙伴加强贸易保护;同时,人民币贬值也会引起新兴国家竞相贬值,进一步恶化世界金融危机。
况且,我们的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决定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贸易伙伴的收入,远比汇率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每增加1%,其令贸易增长的幅度,比人民币实质汇率贬值1%的影响高3~4倍。
因此,人民币贬值对刺激中国出口的帮助并不明显,反之可能引起国外庞大的政治压力,令各贸易伙伴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
去年下半年以来,政府不断强调中国应维持汇率稳定,显然政府也意识到一个坚挺的人民币更合乎中国的自身利益。这是因为中国的贸易结构所至,因为中国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油及矿产品,坚挺的人民币有利提升贸易条件。
笔者一直认为,在有利的贸易条件下,这更有助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善。另外,稳定的汇率也为中国在G20峰会上,能够提供有力的交涉条件,从而成为国际金融机构的主导国。
那么,稳定人民币汇率与周小川的提议有什么关系?在贸易趋向逆差、资本流出加速的情况下,人民币将趋向贬值,若使人民币稳定,央行必须卖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减持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