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想躲也躲不掉,无论汇丰控股、中信泰富,还是沪深A股,均是如此。A股公司2008年的年报披露正接近尾声,一些准备相对充分的公司,已开始公布2009年一季报,这些重要信息,对投资者判断公司价值非常重要,我们高度关注。
细看这些报告,不难注意到一些看似微妙、实则关键的差距。越来越多公司的信息披露比较规范,该说的都说了;也有的公司仍在应付交差,格式无可挑剔,但实质内容不多;还有的公司则试图掩盖一些不光彩的事,涉及关键信息总是云山雾罩,令人生疑。
这些反差表明,A股公司的信息披露,在准确、及时、完备、充分等方面虽有进步,但这只是建立和改善投资者关系的基本要求,而非提升投资者好感的高级要求。对那些已具备较好盈利能力和治理结构的公司来说,当前更紧迫的任务是全面提升投资者关系。
“投资者关系”不是一个新词,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已存在50多年,是成熟市场经济中上市公司必须做好的事。它有多重要,那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高管们,比如刚从中信泰富黯然离开的荣智健,有着切身体会,投资者关系在那里,可不只是漂亮的摆设。
再以联想控股为例,首先要按港交所要求,披露所有重要信息,该说的不说,会有麻烦;同时还要花功夫与国内外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们沟通、解释,让这些有专业水准和市场影响力的人,更全面深入了解联想的真实价值。此外每年还要接待来自全球1000多名投资者来访,尽量满足这些公众股东们实地调查的意愿,相关接待、解释工作之细碎,不难想象。
对1600多家A股公司来说,似乎不必如此费力地维护投资者关系,因为没有那么多监管上的要求。上市公司习惯了能少说少做,绝不多说多做,A股市场的钱也不难拿,大部分投资者希望了解、监控公司的意愿不高,所以大多数A股公司乐得在投资者关系方面缺乏作为,以炒股为乐的公众股东们,甚至不知投资者关系为何物。
但我们认为,经过这几年的牛熊市转换,特别是在全流通逐步成为现实的情况下,A股公司想不在投资者关系上有所作为,正变得越来越困难,能否让更多投资者喜欢、信任、欣赏、尊重一家上市公司,将变得非常关键。
或许有人会说,A股公司在IPO之前的宣传、路演,再融资时与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沟通,也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充分,公司出现危机时,各种应对也越来越及时。这都属于投资者关系的范畴,但却不是全部,关键在于有系统地维护和提升。
再看看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为了提升投资者关系,巴菲特的努力,远比他作为“股神”的传说更有价值。是他,把伯克希尔公司每年股东大会,搞成了全球股东的年度联欢,股东们像过节一样,每年5月汇聚美国奥马哈,获取公司重要信息,交流价值投资智慧,巴菲特每年致股东们的信,亦成为亿万投资者追捧的“圣经”。
反观A股上市公司,在建立和提升投资者关系方面,差得就太远了。全面地看,投资者关系属于上市公司战略管理的范畴,涉及金融、传播、营销和公关等领域,既包括公司与股东、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的关系维护,也包括与投资者沟通过程中,上市公司与券商、基金、律师行、会计师行等中介机构的关系维护,以实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
说白了,就是要让公司的真实价值为人所知,让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让好公司从众多垃圾公司中脱颖而出,获得聪明投资者持续、深入的喜欢、信任、欣赏和尊重。这不仅有利于资本市场优胜劣汰,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缓解来自监管机构的压力。
中国资本市场建立时间不长,长期以来大股东对上市公司控制过多,多数公众投资者缺乏当家作主的意识,也没有更大话语权,这是令人遗憾的。周小川在证监会工作时,曾提出要发展“股权文化”,即引导并要求上市公司及管理层充分尊重股东权益,始终把股东摆在第一位,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的一个终极目标。
这是很有价值的思考,一家公司能给投资者带来多大、多久的回报,是大家是否喜欢、信任这家公司的起点和终点。从提升投资者关系上考虑,上市公司应学会展示自身价值,在公布年报和季报时,不妨再公开算一算,稳定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在报告期内获得了多少分红,有多大股价涨幅,这些收益分别高于同行、大市多少?即使在熊市中,好公司也应当理直气壮地展示,自己的股价有多抗跌,真实价值是多少。
就是说,投资者不仅需要通过正常信息披露知道公司实情,但最终是要寻找并买进好公司,持续获得收益,这是上市公司具有投资价值的硬道理。
从提升投资者关系考虑,盈利不错的公司,不妨多分点红;股价颇高、股本偏小的公司,不妨多送、配股;有实在好消息的公司,不要总对投资者或媒体询问打官腔。上市公司归全体股东所有,不能只为高高在上的少数人所控制,既要会赚钱,会管理,还要会在适当时候,以恰当方式,让投资者认同其价值。
正如研究投资者关系的美国学者理查德·希金斯所说,好公司要善于将战略、财务、品牌及可能的投资收益等关键信息,全方位向外传递,在利益相关者心目中建立起“战略可信度”。唯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持续创造投资收益,成为聪明投资者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