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毋须替奶企们埋单
导语:“毒奶粉”的无辜受害者是孩子和奶农。政府要救助的是这些人而不是被市场惩罚的奶企。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黄小伟 始于去年的“毒奶粉”事件使得消费者对整个奶业市场信心瓦解,致使国内现约有30万吨的奶粉库存积压。近日,中国乳业协会向政府提出了10万吨奶粉收储的建议,目前该意见正在研究中。中国乳业协会建议的逻辑是,若不能在保质期内及时处理这些库存奶粉,奶企面临的将是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所以政府理应出手“救市”。

“毒奶粉”事件最无辜的受害者是两类人:一是数十万健康受损的孩子;二是数量众多的奶农。前者正处于艰难的索赔诉讼中,而后者却因为鲜奶不能被收购,不得不赔本卖牛甚至杀牛。我们认为,那些受病痛折磨的孩子理应得到公正的赔偿,利益受损的奶农也应该得到政府必要的救助,但是这不意味着政府就应该突破与市场的边界,对那些正被市场惩罚者施以援手。

“救市”是这半年来出现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在市场配置出现问题时,政府的宏观调控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前提仍是自由市场机制,即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到基础性作用。奶粉库存积压,奶企面临危机,恰恰是市场机制在顺畅地发挥作用,并非失灵,政府“救市”有何必要?

对“毒奶粉”事件的反思,公众基本已达成共识。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几部委共同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该《纲要》明确指出,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集中反映了我国奶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在奶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只求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另外乳制品生产企业盲目发展,产能过剩,争抢奶源,无序竞争,缺乏社会责任感。毋庸置疑,一个长期忽视消费者健康的产业,被消费者抛弃是必然结果,那些没有道德底线者,将势必被市场机制惩戒。

中国奶业的确面临危机,但也可以解读为危险与机遇并存。消费者因为“毒奶粉”对奶业信任一落千丈,当前谁先能重建消费者信心,谁就可能掌握市场主动权,最后市场中的成功者定是将消费者利益奉为圭臬的良企,这是市场机制中正常的优胜劣汰逻辑。如果此时政府不合时宜地加以保护,秉着“父爱情结”为这个行业整体地代缴“学费”和“罚金”,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美国百年前的现状与今日中国颇有相似之处。“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待加工的肉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这样令人恶心的场景,是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100年前的小说《屠场》的片段,描绘的是芝加哥某肉类食品加工厂。1906年,这本扒粪文学的先驱之作甫一问世,美国国内肉类食品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欧洲削减一半从美国进口的肉制品,美国整个畜牧业陷入一片恐慌。而书中揭露的美国肉品加工行业的种种内幕,在新生的城市中产阶级中,引发了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反应。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当年6月美国国会即通过了两部联邦法律:食品和药品法案以及肉类检查法案,而且日后在美国食品安全方面扮演守护神角色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因此成立。

以史为鉴,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奶粉之所以进入孩子的口中,相当一部分责任应归于政府对市场监管能力的薄弱和扭曲。而政府现在亟须做的就是建立更加严厉的监管体制,而非对奶企的直接救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这是奶业能够良性发展的关键。6月1日将实施的 《食品安全法》显然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的巨大进步,但是要建立令国人满意的食品安全体系,政府还要做得更多。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