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们
导语:葡萄酒喝起来很享受,但讲葡萄酒课程,通常也有同样的问题。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彤 做培训师,如果没有激情,日复一日讲授同样的话题,很快就会厌倦。葡萄酒喝起来很享受,但讲葡萄酒课程,通常也有同样的问题。所以,一个好的葡萄酒培训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要有激情,不然每天讲一样的内容,自己都要烦死。其次是要有好的肝功能,不能把自己喝废了。再有就是要有个性魅力,枯燥的课也可以讲得生动。

唐丽燕、郭月、齐绍仁,三位都是来自ASC精品葡萄酒公司的WSET培训师,除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他们的个人经历大概也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唐丽燕:漂着漂着就靠了岸

采访的那天,是唐丽燕上班的最后一天。之后她就休产假了,孩子一周后诞生。这时的她,挺着大肚子,到哪里都想走走,不愿意坐下来休息,这样觉得轻松些。怀孕末期的女性往往会这样,除了遵医嘱适当运动以锻炼体力外,潜意识里大概会觉得,以后不论走到哪里,身边都多个小人儿,不会再这样自由自在了。

唐丽燕走过很多地方,是坐船,坐大邮轮。在来ASC做培训师之前,她是皇家加勒比海邮轮上的侍酒师,胸前佩戴着testeddevin(杯状章,表示侍酒师的等级)。船到哪里,她当然就到过哪里。最早她在北京的酒吧里做酒保,对葡萄酒的兴趣就是那里培养起来的,自己看了很多书学习。后来美国皇家加勒比海邮轮来华招聘,为越来越多的华人游客服务,她考上了,就到美国去工作。

五年里,唐丽燕随着邮轮到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是风景优美的地方。她最喜欢的是美国的阿拉斯加,那里被遮天蔽日的森林所覆盖,杳无人迹,到处是纯净的冰川。没有人忍心打破这里的宁静和原始之美。行到此处,整艘船的音乐全部关掉,满满一船3000多人,靠耳语交流,酒吧里不得使用吸管,怕留下垃圾,游客屏住呼吸,静静地听着冰川崩裂的声音。

大家尽可以把邮轮上的工作想象得浪漫而快乐。但再快乐,也只是一种工作,而且非常漂泊。很少有人可以像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主人公那样爱船胜过爱陆地。她开始想家,回到北京。

非常巧合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唐丽燕在酒吧碰见一位美国人,这位美国人觉得唐丽燕非常眼熟,一聊,果然他五年前经常光顾她工作的酒吧。而这位美国人,恰恰就是ASC公司的老板老唐·圣皮尔。第二天上午,唐丽燕便来到公司面试,下午,她就接到录用通知,从此成为一名专业的葡萄酒培训师。

之后的事业一帆风顺。唐丽燕如今是中国第一位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协会国际认证讲师,满世界漂泊过后初为人母的她心态很宁静。

郭月:家族传统不会成为束缚

郭月在澳洲阿德莱德大学读酿酒硕士,阿德莱德大学的酿酒专业在当地是最好的,郭月那届收了20多个学生,其间中国人有3个,那两个中国学生主要是想做葡萄酒的贸易,只有她,想当酿酒师。如果记者没有记错的话,她是第一个在海外学习酿酒专业的中国女生。

一点也不奇怪,郭月是葡萄酒世家的第三代。她的爷爷郭其昌、父亲郭松泉,是中国葡萄酒界著名的前辈。郭其昌原本学化学,因为中国政府当时要制造一批酒类礼物,便受命酿造了中国第一支红酒、白酒、起泡酒,堪称中国葡萄酒的奠基人和泰斗。她妈妈学医,后来也做了王朝的总酿酒师。她的伯父、堂兄也在搞葡萄酒。跟欧洲旧世界不一样,中国的葡萄酒极少带有家族传统,土地政策就不允许。这一下,总算在中国找到一个如此高密度的“美酒家族”。如果说父辈做葡萄酒多少有些阴差阳错,那郭月选择葡萄酒就是自觉自愿的意识。可惜郭月的丈夫不做葡萄酒这一行,但天知道,她的妈妈不就是当了10年医生后,最终还是被招了安?一家三代搞葡萄酒,在中国近乎神话,看客心理偏爱看神话,越神越好,所以对郭家的故事充满期待。

郭月文静谦逊,但她说自己从小就是个自由的孩子。父母对她比较民主自由,常带她到酒厂的实验室和葡萄园去玩,所以她从小就对酿酒感兴趣。大学四年级时,她已经自己酿造苹果酒。目前最想酿的是白葡萄酒。因为中国人做红葡萄酒的已经够多,但做白葡萄酒的还太少。她特别喜欢甜美芳香的白葡萄酒,就像让人掉进花果山。这个年龄的女性多会喜欢白葡萄酒,清新,有活力,不那么复杂醇厚,充满青春的气息。

其实,在回国前,郭月已经在澳洲的布朗兄弟酒园工作过一段时间。布朗兄弟酒厂培育的葡萄品种繁多,多年来,一直是年轻酿酒师锻炼、培训的理想场所。酒厂通常都是从欧洲聘请酿酒师,郭月是第一个被聘用的中国酿酒师。

郭月的父母经常出国交流,而且中国目前的酒厂大多是请法国人任酿酒师,上一辈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封闭,反而中国的酒厂不是根据中国人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往往是外国酒的翻版。郭月以后想做的就是针对中国的口味酿制较基础的酒。

齐绍仁:台湾人为什么爱单车?

台湾人好像很爱骑自行车,不信请看电影《练习曲》。

齐绍仁也骑着单车写出了一本葡萄酒专著《法国人的酒窝》。这本书是他积累了8年的作品。为了学习法国葡萄酒,他先学习法语,然后在波尔多大学、勃艮第大学和葡萄酒大学学酿酒专业,这本书实际上是他在波尔多和勃艮第5年学习酿酒的笔记。他骑着自行车,一共跑了一千多个酒庄,浓缩成这一本精华。

“为什么骑单车?”

“为了跟土地有很好的亲近感,要感受葡萄园如何起伏,它的水系是什么样的流向,它的土壤成分是什么,那里的天气如何变化,只有亲自走过才能感受到。靠脚走太累,租汽车又太贵,只好骑单车。骑车走那么远,非常艰苦,但痛苦和快感交织,极大增强了对葡萄酒的记忆力。”最重要的是,骑单车能随时停下来与葡萄农聊天,了解最真实的信息。

齐绍仁很风趣,他讲当初在勃艮第大学为了争取四个外国人中的一个学习名额,只好赖在老师家做中国菜,把人家厨房弄得乌烟瘴气,但总算用美味打动了老师,收了他;讲他为什么从上海来北京:他去上海新天地,能先后碰见三四拨熟人,如此没有隐私和自由,只得落荒来到北京。生动又夸张,让人记忆深刻,估计在课堂上很受学生欢迎。他的同事评论他“闹得慌”,但人心蛮好,对人对事都有热情。亲眼看见的是,别人吃饭时不小心多洒了半盘胡椒粒在调料中,要跟老板退换,他拦下了,自己把那盘胡椒粒留下来吃得很高兴。节约几粒胡椒事小,不给别人添麻烦事大,而且至少在这件事上显得不爱抱怨。

齐绍仁有激情,爱搞怪,不按常理出牌,不然每天讲一样的内容,自己都要烦死。他给学生讲课,除了葡萄酒,还要励志。很多学员是餐厅服务员,不自觉地会看低自己,他鼓励大家不能自卑。为了挣学费他当年也一样当酒保,当酒保也可以当得有出息,以后也可以当培训师,当经理。他是个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的人,人人出国学商科,以后好挣大钱,他喜欢葡萄酒,就去学酒;台湾人爱在精致的上海扎堆,他父母生在北方大陆,他觉得自己是北方人,就跑到粗糙的北京来。别看他西装笔挺的,其实颇富单车精神。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