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刘许川
在广东高层率队在珠三角九个城市连续开了九场现场会之后,《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决定》旋即推出,表明这份于去年底被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复的地区发展规划文件进入了落实阶段。
据称,这份纲要是2008年由到任不久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领衔历时五个月编制而成,经国务院会议审批而成为国家战略。纲要为珠三角地区设计了五个战略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与在此前后出台的一系列区域性规划发展文件相比,我们似乎看不到这份珠三角纲要里面有多大的实惠之处。作为一个区域规划大纲,这份文件里几乎没有涉及具体的政策红利,也没有具体的项目落户安排,它更像是一个要求上进的学生为自己设定的奋斗目标。但从政治和经济意义上来说,这份纲要确实给予了珠三角地区一个在几乎所有领域都可以开展试验开发的权力。
在珠三角发展纲要获批的前后,已经有重庆、天津、长株潭、上海浦东等地各自获得了内容不一的改革试验区的授权。所以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获批,被广东当地视作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机会,成为当地官员进行新一轮政经运作的尚方宝剑。
从授权角度考虑,珠三角发展纲要当然可以令当地人士感到欣慰,但若从获得的政策实惠来看,纲要似乎有口惠而实不至的嫌疑,尽管这是一份想象空间巨大的授权安排,但其实施效果完全要视地方人士的运作能力,当然,这是和那些动辄获得中央补贴、项目安排的试验区相比,和刚刚通过的建立上海“国际航运和金融中心”等安排相比。
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在许多地方的改革发展过程中都显现过巨大的作用,包括珠三角的前世。而近些年里,显然上海更蒙青眼。
为了建设上海金融中心,中央把除了政策制定之外的大多数交易型项目都安排在了上海;2002年,国家决定将黄金交易所安排在上海,尽管此时占全国70%的黄金珠宝加工和交易量是在深圳进行的;广州在许多大宗商品的交易数量上在全国都占据重要地位,但广州至今未获批建立一家全国性的交易机构,更不用说其梦寐以求的商品期货交易中心;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随着融入内地的进程日益深入,其可为国家金融改革和全球化作出贡献的功能也在日益扩大,但上海已在中央的支持下开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到底何时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帮助中国融入而且影响世界的金融活动,现在似乎还难以看出端倪,但早已是全球金融中心的香港却无疑正经受失落的过程。
这就是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的背景。没有新的优惠和补贴,只有更多的财政上解,没有新的国家项目的支持,当地项目甚至有被吸引到可提供更多优惠之地的可能。从理论意义上来讲,这似乎符合珠三角发展实际,经过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珠三角已集聚了巨大的经济能量,有能力自行进行某些领域的优化改进。但若不能在市场力量的指引下规划区域发展,政策力量过度发挥,市场平衡也难免会被打破。曾经作为最多证券公司总部和基金公司总部所在地的深圳,已被上海赶超,尽管深圳拿出血本来奖励那些在当地落户的公司。
珠三角纲要需要在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若以积极的态度审视,这也正是纲要的力量所在。广东省高层近期推动的珠三角一体化,应是纲要第一阶段目标的具体运作,珠江东西两岸和广佛地区各自进行一体化的运作,进而实现包括港澳在内的整个大珠三角的融合,正是广东省高层的雄心。但若缺少更坚实的政策甚至政治力量的支持,他们能走多远,人们还没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