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与宽容
导语:《经济观察报》形象忠厚、儒雅,周身散发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气质,让众多与其交往的人为之倾倒。

经济观察报 张忠\文 《经济观察报》八周年纪念日又把我带入对过去的点滴记忆中。

我离开这家媒体已经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了,距离我打算离开我和我的合作伙伴们当初共同建造的这家媒体公司,也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记得2006年《经济观察报》五周年的纪念活动时,组织活动的同事要求我们这些当初创业的“元老”每人写一句话,感触也好,寄语也好,反正写出当时的心情即可,我记得我写的内容大致是“执着和宽容”。我当时认为,《经济观察报》第一阶段创业是成功的,拥有“执着”可以让这个事业永续和辉煌;而“宽容”是我当时的心境,我那个时候已经决定离开了,我对自己说:“这是我以员工的身份参加的最后一次报社的社庆活动了”。我有些伤感,但总体来说还算轻松。

任何事业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并不是因为你参与创建了这家公司,就等于你是它永久的主人或与它永不可分。

1998年的时候,我与《经济观察报》另一位创业元老陈辉在一次聊天中提到,三年内必会有一家新的财经报纸成长的机会。那个时候,我在《中国经营报》任一名普通的记者,而陈辉则在《科技日报》工作,他当时是“干部”;在同一年,我与现任《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的刘洲伟打赌说:三年内我们必会拥有各自平台同时又为竞争对手。那个时候,刘也只是《南方周末》北京站的记者。

我是基于当时读者对财经新闻内容的饥渴程度而做上述判断的。诞生于2001年的《经济观察报》恰巧处于网络低潮时期,公众对于媒体的偏好重回传统媒体,而中国经济那时正步入高速成长的轨道,此后的几年,中国的 GDP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量级高速增长。

《经济观察报》的成长得益于此。

我常年与各种企业打交道,以媒体的身份接触过众多的兴盛与衰败的企业故事。我总有自己做事的冲动,所以决定离开《经济观察报》。

“小一辈”的《经济观察报》师弟在这个八周年来临之际问我:“《经济观察报》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我仔细地想了想,这两年我的脑海里确实极少跳出“经济观察报”这几个字。离开后的这两年的艰苦创业,使我很少去回忆以前的快乐时光,是的,那一段的日子是快乐的,无比快乐的,它在我心中又是什么地位呢?这样回答吧:有多少人能在他三十岁出头的时候遇到一个千载难逢的创业机会,而这个机会又正好是对他二十多岁时通过职业学习而积累的技能和经验的一次集中释放?

幸运正好砸在了我的头上。

经常会有人与我讨论传统纸媒体的衰落,也许从总体上是这样,但去年英国《经济学人》的调查发现,全球只有中国和印度的纸媒体依然呈上升的趋势,原因是这两个国家依然还有众多的人喜欢传统的阅读方式。

在某种环境下阅读纸质书报越来越成为一种优雅的气质,去低俗的精英化纸质传统媒体仍然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报纸越精英化,它与网络等新媒体的区别也就越大,《经济观察报》无疑就是一个成功的代表,对此,我因为我是当初最早的参与者之一而感到自豪。《经济观察报》形象忠厚、儒雅,周身散发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气质,让众多与其交往的人为之倾倒。

祝《经济观察报》一路走好。

(作者曾为《经济观察报》总经理、副社长,现为《财富时报》出版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