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这样的存在
导语:这种纯粹的音乐,让戴佩妮一直没有成为焦点。

经济观察网 焦建/文 这样一个女声,断断续续的,从卡带听到CD再到MP3,介质的变化让人产生迅速的眩晕感,当那么多的歌手只发一张唱片就变得销声匿迹的时候,而一直作为小众之选的戴佩妮,已经出道近十年。

一直淡淡的,不大红大紫但也不沉寂,不用跟她和张惠妹林忆莲萧亚轩等等女歌手相提并论,她们从来都不是一种类型的女歌手,甚至连同样是小众之选的陈绮贞也不必再提起来作为参照,因为她们各自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陈绮贞就是陈绮贞,戴佩妮就是戴佩妮。即便是没有对方,她们的特点,都是不依附的独立存在。

身在异国的马来西亚但却唱着华语歌歌词里到处是台湾的地名,保持自己的不过度曝光率,没有负面新闻,偶尔传出种种其他的才艺展示,保持自己独立的创作,每一张专辑都深度参与,戴佩妮因音乐而存在,也只因为音乐才为我们所认识。就像一个音乐精灵一般,你肯定听得出是她的声音,但除此以外,恐怕能够记得起来的,也就是一张清秀的脸孔了。

正是这种纯粹的音乐,让戴佩妮一直没有成为焦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她自己的选择,虽然她也有很红的歌,但这个人,总是处在若即若离的的状态之中,不亲密,但总是身处在关注的地带之内。她需要做的,只是静静的生活,让生活沉淀,成为歌词,谱曲,然后再自己演唱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戴佩妮是独立的。正是这种独立,让她获得超越乐坛嘈杂空气的魅力,成为一种声音不大,但却坚定的存在。

或许会令人感到好奇,什么样的人会成为戴佩妮的听众?这个问题问得或许有些愚蠢,它跟音乐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是一样的难以回答。或许,听戴佩妮已经从一开始的触动变成了一种习惯,十年八张唱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一张,让人既不会等得太久,也不至于让音乐急促的没有了沉淀。不紧不慢的节奏,一如舒缓,一缕牵绊。

抱着磁带随身听一遍遍的听音乐的季节已经成为往事,甚至连不必倒带的CD机也已经积满了灰尘,让戴佩妮的音乐成为旋律成为背景陪伴自己的习惯形成之后,青春已经成为了一种定格。没了时间,也没了心情,即使是实在烦得要死非得听音乐不可,也只会把已经放了千百遍的曲子重新播放,不会再去寻找新的声音。这或许是一种已经变得衰老的表现,囿于过往的口味,懒得再去发现。再或者,就是简单的喜欢就是喜欢,让戴佩妮的音乐变成为了一种聆听习惯。

一代人总有一代人流行的声音存在,只是当年流行的偶像太少,我们的上一辈们只有罗大佑谭咏麟林忆莲寥寥几个声音可听。到了我们这一代,则也经历了两种分化,从唱响大江南北的《心太软》之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开始变得不一样起来。他们拥有了各自不同的选择,种种口味往往彼此之间失掉了交集。庞龙的蝴蝶飞似乎是最后一首让所有的人都记得起来的歌曲,但已经没有几个听音乐的人说,他是我的偶像了…..新一代的孩子们则更加多元,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起来。这种主动性让他们变得敢于自我尝试,那些已经发了唱片的歌手,或许已经不再仅仅是她们(更多的是女生)聆听的对象了。更多的时候,歌手只是她们模仿的对象,卡拉ok机里面的节目单。她们相信自己,只要敢唱再加上运气,总有一天,自己也能发片……

戴佩妮的音乐竟然能够挺过两个世代,即便是现在她的听众,或许更多的也只是上个世代里面对她形成聆听习惯的人们。或许,她是最后一群不多的令人只喜欢听,而不会亲自去唱的歌手之一了。

518号,她的新专辑发行了。买张久已不买的CD唱片,找出积尘已久的CD机,找个夜晚早早的上床,戴上耳机,让耳边再次响起戴佩妮的声线。感谢你,这样柔韧而坚定的存在,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戴佩妮。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