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第一桥
导语:在武汉的工业界有一句话,“没有武钢,没有武汉长江大桥,也就不会有武汉的重工业”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如果游览黄鹤楼,导游通常会带游人站在黄鹤楼的顶层远眺武汉长江大桥,体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的磅礴气势。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花2元钱,登上大桥南边的武昌桥头堡,近距离接触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高约35米的桥头堡,从底层大厅到顶亭,共七层。尽管在桥上走一个来回是件很耗费体力的事情,但仍有很多人很享受行走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的感觉。

武昌桥头堡下,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这里经常聚集着自发组成的戏班子、街头卡拉OK,只要天气晴好,桥下江边,喝茶、听歌,很是热闹。这里也是著名的汉阳门地带,武昌文化的兴盛之地,汉派文化的根基。

52年前,武汉长江大桥尚未建成通车,来往于两岸的轮渡,成为连接这座城市的唯一工具。而不久的将来,八座横跨武汉长江的大桥将成为重塑大武汉的重要纽带。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 “156项工程”之一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武汉人心中抹不去的骄傲。

翻开60年前的地图一看,就会发现长达6403公里的长江江面上,几千年来从未建过一座桥梁。长江切断了纵贯南北的铁路、公路运输,当时的平汉线到达汉口之后,要由轮渡将火车渡过长江,到了武昌才能经粤汉线到达广州,非常不方便。

因此,在长江上建桥,成为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即有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动议。1913年,北京大学桥梁系毕业的一批大学生,曾在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支持下,来武汉测量过桥址,并做过一些设想。

但最先提出在长江上建桥并使之见诸文字的是孙中山先生。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第二部分的实业计划中,曾具体提出要在武汉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长江上的三峡水利工程设想也是孙中山提出来的。

1930年国民政府根据美国桥梁专家华达尔的建议,进行了第二次测量工作,并做钻探,但仅做了10个钻孔。1937年钱塘江桥工处来武汉进行测量钻探工作。1946年京汉铁路局工务处也来武汉进行了第四次测量。

后因局势动荡,建桥之事不了了之。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举,中央政府迅速确立了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以“156项工程”为契机,开始了全面的工业化建设。但要建设国家,首当其冲的是要让交通便捷。武汉长江大桥成为当时“156项工程”在武汉的7个工程之一。

1950年3月,铁道部派出地质勘探队,在武昌、汉阳约6平方公里的地区,开始了河槽及两岸的地质勘察。同年8月,铁道部设计局成立了“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小组”,着手进行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

近年解密的一批尘封档案显示,当年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敲定。1950年6月到1953年3月,铁道部分别召开了5次“武汉大桥会议”,对大桥的桥址、桥式、材料、载重等级、净高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论证。

1953年,周恩来召集国务院会议,决定调集国内相当一部分桥梁技术力量,组建武汉大桥工程局。并开始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准备步骤——汉水铁路桥的施工准备。同年11月,汉水铁路桥动工兴建,两岸铁路联络线的建设也同时开始。

从1950年开始筹备,到1955年9月1日正式开工,筹建工作开展了5年。据亲历者回忆,当时中央指示:修建的长江大桥应当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它不但应以现代化的技术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技术上应以雄伟壮丽的外观标志中国的新时代。

两年之后的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横跨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的这座大桥,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

据亲历者回忆,通车仪式当天曾有一个有趣的插曲让人们虚惊一场。

当天下午3时,大桥对武汉市民开放后,3万多人向大桥进发,突然间大桥开始晃动起来,人们随之骚动,一时间谣言四起。当时的桥梁管理处立即通知大桥局专家检测,专家认为产生晃动的原因主要是人太多,产生了共振。很快,检测意见转达给当天主持大桥通车典礼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李富春这才放心。

当时《人民日报》的报道称:“1957年10月15日,北京,新华社,一条饱含着喜悦的电波欢快地跳跃着飞向大江南北:武汉长江大桥通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随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结束了。”

孙中山的“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设想,此时也变成了现实。

在长江上,有两座大桥为国人所熟知,一座是武汉长江大桥,另一座是晚于武汉长江大桥,于1968年9月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后者因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并被写入了小学课本,似乎比武汉长江大桥更为有名。

武汉长江大桥有着 “苏联”的影子,往往被当成了苏联人的作品而被忽略。据当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参与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回忆,虽然苏联专家是顾问,是参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基本力量和决定权还是中国人。

为改变当初“北重南轻”的工业格局,担负连接南北方重任的武汉长江大桥的筹建,一直牵动着中共中央、政务院(国务院)高层。毛泽东曾三次莅临工地现场,从查勘大桥选址到桥身选用颜色,都一并过问;周恩来则亲自审定大桥建设、施工以及美术方案等。

1955年2月,中南海怀仁堂,参与评选的大桥设计方案图样全都被悬挂出来,周恩来选中了第25号方案——这个当时只入选了三等奖的设计方案,最终变成了人们现在所看到的武汉长江大桥。它的设计师就是当时中国著名的桥梁设计师唐寰澄。

在1953年拟定的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设计中,施工方法采用的是压气沉箱法。这种方法是桥梁深水施工的传统方法,当时还没有哪个国家能突破这种方法施工。为了在技术上协助中国,第二年7月,苏联派出了以西林为首的一批桥梁技术专家到武汉。

万林曾作为《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他回忆说,那时正值长江出现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京汉铁路许多地段被淹,苏联专家们不得不从北京绕道南京转浙赣路来到武汉。

万林回忆说,西林等苏联专家们到达南京后,才真正领略到白浪如山的长江气势,看到浩瀚的江水,湍急的波涛,他们感到十分吃惊,同时也担心沉箱法施工在长江上成功的可能性。到武汉之后,他们开始寻找一种新的施工方法来取代沉箱法。

这种新的施工方法就是后来所称的管柱钻孔法,也叫做钢筋混凝土管柱基础。曾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与建设的中铁大桥局高级顾问、教授级高工周璞回忆说,这种方法虽是西林提出,但在当时苏联也未实践过,所以当时的原则是“一切通过试验”。

在中苏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进行了八项试验,这些试验的成果后来发表在前苏联专家的论文集中。这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施工工艺,让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工期,由原计划的4年零1个月缩减为2年零1个月。

据方秦汉院士透露,大桥设计以极端环境为标准:假设两列双机牵引火车,以最快速度同向开到桥中央,同步紧急刹车;同一时刻,公路桥满载汽车,以最快速度行驶,也来个紧急刹车;还是这个时间,长江刮起最大风暴、武汉发生地震、江中300吨水平冲力撞到桥墩上……

52年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了76次撞击以及至少4次特大洪水侵袭,至今桥墩没有下沉,钢梁没有弯曲,百万颗铆钉也没有松动变形。这也让如今那些豆腐渣工程汗颜。在武汉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纪念时,专家曾称,武汉长江大桥还可以使用100年。

由于兴建于艰苦年代,“没有电脑等先进设备,中国和苏联专家手绘上万张图纸,工人手工铆合一百多万颗铆钉,条件虽极简陋,造出的桥质量却是顶呱呱。”周璞这位如今已80多岁高龄的老人提起这些时,依然激动不已。

事实上,直到1995年武汉长江二桥的竣工,作为当时武汉唯一的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近四十年一直处于超载运转,承载量超过设计负荷的一倍多,却依然“身强体壮”。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当年轰动世界的大桥,迄今并没有拿到过任何工程奖。

方秦汉院士说,当年建武汉长江大桥,图的就是“百年大计”。

尽管有着“工业大跃进”的阴影,但不可否认的是,包括武汉长江大桥在内的“156项工程”,是现代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的开始,是那个时代留给后人的工业财富,毕竟它让中国的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目标。

周璞称,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造桥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一个里程碑。其钢梁悬臂架设是中国首次,以此建立的一整套架设工艺与安全质量要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悬臂架设成为此后大跨度钢梁架设最主要的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也促进了中国钢梁建造的工业化。

史料记载,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大多数材料都来自国内,部分钢材由国外进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鞍山钢铁厂制造,其中的三联钢梁由山海关桥梁厂制造,二联钢梁由沈阳桥梁厂制造,一联支座由沈阳重型机器厂制造,这也是中国能够自制大型钢梁的开始。

大桥也壮大了中国的建桥人才队伍。史料称,有2412名普通工人培养成技术工人;有90名技术员、实习生晋升为工程师;有153名实习生被培养成技术员;有9名技术工人被培养成技师;还有4461名技术工人和801名工程技术人员在技术上都有提高。

让周璞高兴的是,当年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而成立的武汉大桥工程局,如今已经成长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建桥业的 “国家队”。他说,长江上的39座桥中有80%以上是武汉人设计建造的。

目前武汉已聚集了全国顶尖的桥梁设计与施工队伍。以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铁四院、湖北省交通设计院为主的大桥设计队伍;以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为主力的桥梁建造企业;以武汉钢铁厂、武昌造船厂为主的桥梁钢结构企业……

资料显示,中铁大桥局在中国的江河湖海上已建起大桥1100多座,总长达到1200余公里,相当于武汉到北京的距离;武钢的桥梁钢是中国大陆质量最好,敢与世界上顶尖的钢厂比肩;武船的桥梁钢结构,已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的70%。

据周璞透露,从设计、建造到桥梁材料,拥有完整产业链的“桥梁产业”也正在成为武汉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有数据显示,武汉桥梁产业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相当于2005年武汉市GDP的八分之一。

在武汉的工业界有一句话,“没有武钢,没有武汉长江大桥,也就不会有武汉的重工业”。

而武汉长江大桥也成为武汉人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情结。资料显示,在1957年10月15日以后出生的武汉人中,有22782人以“桥”为名。建桥、卫桥、汉桥……成了时髦的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大桥合影留念,是当时国人的时尚。

武汉长江大桥改变了中国,更改变了大武汉。

自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平均不到3年便建一座大桥,建桥速度和投资规模均居中国之最。据统计,武汉近年来陆续建成了9座大型桥梁,2座在建,仅横跨长江的大桥,就已有8座。武汉甚至因此有了“桥城”的美誉。

如今在武汉长江大桥下游16公里处,被称为“武汉长江六桥”的天兴洲长江大桥也即将竣工通车。据称,这是中国第一座能满足高速铁路运营的斜拉桥;是世界上载荷最大的公铁两用桥。专家称,天兴洲长江大桥创造了中国铁路桥梁的第5个里程碑,前四个分别是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和芜湖长江大桥。

(本文部分参考了 《武汉文史资料》)

>更多专题内容请关注:
    凤凰网www.ifeng.com经济观察网www.eeo.com.cn
    征文邮箱:zhengwen@eeo.com.cn
长江上的桥

南京长江大桥

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上层的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

型汽车并行,两侧还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下层的铁路桥长6772米,宽14米,铺有双轨,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其中江面

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是我国桥梁之最。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最大的

一座大桥。大桥通车后,津浦、沪宁两线接通,从北京可直达上海,自此京沪铁路已贯通。
九江长江大桥

目前长江上规模最大的一座公、铁两用桥,我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八座大桥。于1973年12月26日开工,1993年元月公

路桥通车,1994年10月铁路桥通车。该桥在设计、施工上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创造了十多项全国第一,尤其是在“大跨

、高强、轻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代表着当前我国建桥技术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该桥的建成通车,对完善我国铁路、

公路干线网络,促进华北、华东、中南、华南等地对外的经济开发,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芜湖长江大桥

国家“九五”重点交通项目,其桥型为公、铁两用钢梁蟉斜拉桥,铁路为I级,双线;公路为4车道,车行道宽18米

,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公路在上层,铁路在下层。铁路桥长10616米,公路桥长6078米,其中跨江桥长2193.7米。它于

1997年3月22日正式开工,2000年9月建成通车。
大桥主跨312米,像如此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在我国是第一座,在亚洲是第一座,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为

中国桥梁史上继武汉、南京、九江长江大桥之后的第四座里程碑,它无愧于世纪桥梁标志性工程的称号。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国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特大型钢箱梁悬索桥梁,也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大钢箱梁悬索桥,是国家公路主骨架中同江至三亚国道主干线以及北京至上海国道主干线的跨江“咽喉”工程,是江苏省境

内跨越长江南北的第二座大桥。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开工,1999年9月28日竣工通车。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