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时代的新闻周刊
导语: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至关紧要的,但是最终,更重要的还是读者是否对此表示赞同。

《新闻周刊》主编乔恩·米查姆/文 新闻业的生意正身处麻烦之中,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那些曾为美国人所尊重的新闻机构,如今正在面临的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曾经财源滚滚的新闻企业们,现在正在奋力挣扎着寻找途径筹款,以便能够继续它们的经营。在白宫进行的一次与这种气氛颇为相异的记者协会晚宴上,奥巴马总统在一个严肃的讲话中发表了他的结论,表达了他对于这一行业的关切之心。除此之外,他还引用了托马斯杰斐逊的话,而后者曾经这样说过:他宁可拥有报纸不要政府,也不想要一个只有政府却没有报纸的美国。

我们相信,这其中的要点,也将适用于一份像我们这样的杂志。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至关紧要的,但是最终,更重要的还是读者是否对此表示赞同。除此之外,在拥有了这种想法之后,读者是否觉得我们的作品与他们所花费的时间相比是值得的。而这本你现在正拿着的杂志,就是如此——第一期重新设计和重新思维之后的《新闻周刊》——它代表了我们以最大的努力去带给读者的原创性报道、有争议(但并不是党同伐异)的争论和非凡的声音。我们知道,读者知道什么是新闻的含义。我们也不会假装要尝试成为读者在混乱的信息时代的领航员。假如读者喜欢我们的话,那么他们需要或者想要的,也将不是一个孤立的类似夏尔巴人的个体。我们所能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收益。这种收益来源于那些精心的作品:它们要么发现新的真相、要么推动真知灼见的广泛传播。

或许这与读者你的直觉有悖,但事实上,在一个在数字化道路运行的世界中,周刊的发行量并未变成明日黄花。长久以来由报纸所扮演的角色,今天的互联网也干的不错,它也能够传播标题,意见和即时的分析。很久之前,许多报纸就已经被迫着去进入传统的新闻杂志的模式,提供更长篇幅的报道、让图片扮演更大的角色。但是,它们依然必须每天就要出版一次。而这其中只蕴含了如此之少的真知灼见,一个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掌握。而按照我们的观点,《新闻周刊》的角色是,带给你智慧上的满足,以及视觉上的飨宴,而原本这种体验,只能由优秀的月刊来提供。不再是哈罗德海耶斯的《绅士》,或者是威利莫里斯的《哈泼斯》,而只是一本以周为单位出版的《新闻周刊》。

就绝大部分篇幅而言,新的《新闻周刊》中,将主要包含两种类型的文章。第一部分是报道性的叙述——这部分奠基于现场的观察和对事实的崭新发现,它将呈现那些最为重要和最为有趣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有争议性的论说文章——这部分的奠基于理性以及来自证据的支撑,它将为某物提供观点。

被这些内容所替代的东西是什么?最主要的受害者便是那些平铺直叙的新闻,以及那些只有很少新闻细节(无可否认,这些细节也来之不易)的新闻,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不可能使我们被深深的感动。我们将报道突发性新闻吗?是的,我们会这么做。但是,我们这么做的时候脑子里有着严格的标准:我们的确增添了新鲜的东西吗?当中东发生暴力事件,我们的确报道了一些有关该事件的原始性材料没?我们的摄影和设计是否具备杰出的价值?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就会进行这次报道。

我们希望,经过重新设计的第一期《新闻周刊》,将能够成为这种范式的一个模型……

我们上周三在空军一号上对奥巴马的采访中,总统奥巴马指出了他学到的最为关键的一些教益:美国人,他说,“不仅仅只拥有一种宽容的精神,他们还渴望对事物的解释和感知复杂的局势。他们,有意愿去承认巨大的问题。我认为华盛顿犯下的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认为自己应该替公众隐瞒种种问题。”对此种说法,我们赞同不已。

去年是《新闻周刊》成立第75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新闻周刊》的账簿上出现了赤字。对此,近日《新闻周刊》 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版,该杂志寄望在这一个互联网上永远充斥着新闻、报刊订阅量下降和广告收入减少的时代里,能通过此次改版来重塑自己。

本文为《新闻周刊》主编乔恩·米查姆在新杂志中一篇谈及改版的文章。文章原名为:变化世界中的新杂志(A New Magazine for a Changing World),本文名称由编译者所加。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