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Runciman/文 曾经,全世界最好的一卷本百科全书是《哥伦比亚百科全书》。1935年,它第一次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我的家里,放着一本1993年出版的该书的第五版。我和家人依然会偶尔在里面寻找一些国王啊王后啊、以及诸如此类的旧式词条。它是一本可爱的书,虽然丰厚,但是便携。除此之外,在你所能想到的绝大多数事情上,它那细小的词条,都能够带给你惊喜。它还有一个颇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前言,在里面,编者谈及在一个如此巨变的世界种更新一本百科全书的种种辛劳:他们谈到了之前不久苏联帝国王朝的崩溃之后,在历史、政治甚至地理词条里,他们都需要进行重新改写。对于自己尽力跟上潮流的努力,他们的自豪清晰无误。但是,的确有一些东西被他们给忽略了。例如,那里面就没有关于“电邮”、“万维网”、或者“因特网”的词条。在1993年的时候,这些东西,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编者们眼中,20世纪末期变革的速度只是意味着——传统的参考书会过一段苦日子,难以跟得上时代的脚步而已。他们的看法离正中事实靶心,真的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1993年并不是什么太过久远的日子。比尔克林顿刚刚当上了那一届的美国总统。这个事情被哥伦比亚百科全书的编辑们拿出来吹嘘不已——这本书包含了最后一刻才出现的东西(在此的“最后一刻”意味着:在书被编辑完成和送到书店或者上门推销员之间,只有数周或者数月的时间)。在百科全书的出版当中,1993年现在已经变成了史前史。即便是在2000年——当最后一版哥伦比亚百科全书出现的日子——也已经被归为另外一个时代了。2年之后,曾经的市场分析师Jimmy Wales开始了一项线上试验项目,名叫Wikipedia。它允许志愿者们创造属于自己的百科词条。而这些词条,接下来可以被修改,甚至可以被一个偶然登陆的什么人彻底重写。Wales,和其他参与这一项目的人一样,他也不知道这个项目是否能够成功。但是,既然技术已经现成了,看起来的确不妨一试。在第一年,wiki百科产生了20000篇文章,获得了200个常规的志愿者不断增添新的词条(哥伦比亚百科全书有55000篇文章,所有的词条都经过了严谨标准的编辑以及事实的核对,而它跟这一领域里的巨无霸——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比较起来,还只是个小弟弟。后者1989年的版本中,涵盖了400000个不同的词条)。2002年底,wiki百科词条的数字增加了两倍还不止。但这样的速度仅仅在随后的2003年保持了下来。形势已经变得很明显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wiki百科的内容加倍。因为,它的出现,已经开始获得了来自科技小圈子之外的关注。2004年年初,它有188000篇文章;2006年,895000篇。2007年的时候,有证据表明,增长的速度或许将开始变得稳定起来。2008年的时候,事实证明,wiki百科的词条数字将变得稳定起来。英语版本的wiki百科目前有超过2870000个词条,这一数字中的500000个,是在过去的12个月之中取得的。而英语wiki还只是250个余种版本的wiki百科中的其中之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波兰语、丹麦语和日语的wiki百科,每一个都拥有超过100万个词条,还有很多的空间足以进行填补。而科萨语的wiki目前有110个词条。于此同时,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词条数目,也从1989年的400000设法增加到了2007年时候的700000个。
Wiki的这种增长速度,甚至连它的创始者都感到吃惊。而一部分的原因是,这已经并不是这些人第一次尝试着去建立一个在线的百科全书了。Wiki百科是一个名叫Nupedia的分支,后者是由Wales 在2000年建立的,目的是借助在线志愿者的力量,建立一个可以免费使用的新的工具书。Wales和他的 Nupedia合作者所犯下的错误是,他们设想着——假如任何一部百科全书想要拥有可靠性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过一个正式的编辑过程。指定编辑们,他们的工作就是决定适当的词条,开启它们的在线编辑过程。接下来,一旦一个词条达到了之前指定的标准的要求的话,编辑们批准最终的词条版本。整个的编辑过程一共有七个步骤,从“分配”直到“标记”。而它还是一桩进程缓慢、令人倍感挫折而且最终毫无收益的生意。第一年结束的时候,有大约两打的词条最终完成了,另外还有百十来条正在“揉搓”之中尚未结束。看起来,通过互联网增加的校验参考书的大量新增的资源和人力,将会倾覆任何一人处理信息的能力。
因此,意料之外,不是被设计出来的wiki百科式解决方案,被找到了:不要尝试着去处理信息。通常人们认为的wiki百科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向任何一个想要做出贡献的人开放。而这这种特质,其实Nupedia也是具备的。Wiki百科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的框架——每个新词的创建,一开始并不是得到权威的授权,最终也没有固定的重点。它的大门敞开,任何人都能够增加一个词条。没有任何一个词条是正式的、停止了编辑过程的,因此,任何人都能够持续进行编辑,还可以改变现在已存的东西。Wiki百科依然运用大量的志愿者编辑队伍,还有“看门人”监视着整个的编辑过程。搜寻那些臭名昭著的捣蛋分子,一旦争执变得失控,他们还会拉响警报。但是,任何编辑都没有这样的权力做出这样的决定——究竟什么东西算得上时一个词条?虽然像wiki百科这样的百科全书拥有如此至少的对于容纳空间的限制,但是,一些事情是否是太琐碎没有价值而不值得占用空间?一旦产生了这种疑问,它就将被用户进行投票表决(而一次投票总是能够被另外的一次投票彻底的推翻)。除此之外,假如你对一个词条感到不喜欢,到底怎么改,也是由你来决定的。编辑们就是要确保这样的过程是以一种非谩骂性方式进行的。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事情进行审判。
这就是wiki百科究竟如何进行运转的。谜题在于,它为什么能够有效?有鉴于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编辑百科全书的缺点是如此的明显,甚至可能都不值得一提:假如没有任何词条是被彻底锁定住的话,当你在阅读一个词条的时候,你怎么知道,那个词条不是刚刚被人恶搞过、使之变得彻底不靠谱了呢?wiki百科诞生的初期,这样的质疑一直顽强的在伴随着它。而且,有很多人——包括一大堆的学校老师和大学教授们,他们还记得2002年之前那些图书还是图书,编辑们真正进行编辑的时光——他们公开嘲笑这样一个参考资料的综合体,因为它对于什么是好信息什么是坏信息根本连一点的进行区分的尝试都没有。的确很容易进行这样的假设:某些版本的Gresham法则——劣币驱逐良币——肯定也将适用于事实的传播这一领域。假如一个人按一下按键,坏信息就能够污染整个词条的话,那么那些知道正确事实的人,为什么要把正确的事实放到这样词条下面?让这种彻底敞开式的百科全书留给其他人吧。他们要么是造假者,要么是打着不堪一击的“客观性”的幌子,其实只是想用自己的狂热制止其他人的发言。假如事实是这样的话,他们为什么不能自己保留着这些事实,或者至少只告诉给那些能够了解其真正价值的人呢?但是,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Wiki百科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的成就是——互联网的Gresham法则是可以起到相反作用的:在很大的范围之内,wiki百科已经变成了一个相对来说可靠的信息资源。因为,整体上来看,良币的确驱逐了劣币。当一个人阴谋破坏进行搅局的时候,有很多的人将会感到那里进行纠正,他们将阻止破坏视作是自己的职责——很多时候,这种纠正数秒之间就发生了。事实上,那些相信事实和客观性的人的数量,至少是并不亚于那些疯子、爱开玩笑的人和浪费时间搅局的人。而前者还经常是牢靠、手下不容情并且是偏执的。在wiki百科上,好孩子总会把坏孩子给揪出来的。
Wales认为,这告诉了我们一些有关人性的令人吃惊但却是可靠的事实。“一般来说,我们发现大多数在互联网上的人都是良善的,”他说。“wiki百科所发现的人性的闪光点之一就是,绝大多数人所希望的只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免费、不盈利、慈善的资源。”但是,事实比之要更加复杂一些。Wiki百科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通过很多种不同的资源这种方式来将知识整合在一起。绝大多数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汇聚技术都是集体性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尝试着集中尽可能多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所有的偏见和带有个人主观意见的假情报,都被彼此抵消了。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多种不同的调查证实了这一点。用大众的智慧所产生出来的答案,比任何一个人所能够给予的答案都要更加精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发生在Google身上的故事:每个人的搜索过程都被记录下来,以此帮助过滤你发现可能有用的信息。这种集合性的方法,在最终的结果中将个人的责任,降至了最小,更加强调的是一种集体性的结果——人们对于Google搜索的贡献是增加了知识的总量。但是,有谁知道或者有谁关心这一切呢?而无论如何,wiki百科对知识进行汇集的方法不是集合性的而是渐进性的。它建立信息的方式是一比特接一比特,编辑了再编辑,而且从不停止。而它还实质上保留了每一个词条的发展轨迹,所以,追踪大量不同的来源,知道为什么文章变成今天这样的形式,是有可能的。
当知识是由群体所产生出来的。没有任何单个的个人对于最终的成品具备太多的个人责任,也没有任何人对于成品到底是什么样的具备可靠的预期。通过wiki百科,对立是真实的。事实是,没有任何一个最终的版本意味着,任何人能够改变任何东西,但这也意味着,每一次特定的改变都能够被归因于一个特定的个人。匿名编辑wiki百科,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常见的,但是同样真实的是,某人总要对所发生的一切负责,而某人总知道到底他是谁。所以,事实是,正是因为wiki百科没有权威,所以才会在个人中产生出这样的一种针对一些特定词条的个人责任,因为任何时候的任何一种改变都是最后一个人对其进行负责。所以,这就足够让很多人去希望把这个词条改正的正确了。但是这也意味着,那些不希望将错误改正的人可以指望着他们的错误会被更正。Wiki百科成功的秘密有赖于这样的事实:个人对于特定错误的责任不能够抹去,但是错误本身就能。
(未完待续)
原文刊载于《伦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