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美中经济的相互关系
导语:如果美中两国政府还不能吸取教训,痛下决心不再重复以往的错误,下一次危机肯定不能避免。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逐渐稳定,一种担忧之声不断渐渐响起:美国和中国是否会重复走经济危机发生之前的老路,如果这样的话,这不仅关系到美中之间,整个世界都会处于危险之中。尽管中国官员象征性地提出,希望有一种全球性货币来取代美元,尽管美国的立法官员也草率地推出“购买美国货”的条款,(这不仅吓坏了中国人,更让整个世界担忧。)但是,应该没有人会想要目前的经济再更雪上加霜。于是乎,中国还是维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而美国继续透支着借贷和消费。

目前,暂时的经济稳定局面看起来似乎还不错。如果美中贸易和债务关系还是维持原来的模式,那我们怎么能阻止已经发生的动荡金融局面的再度重演?很显然,美国对外巨额负债是这场金融乱局的关键因素。在全球需求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对外向型经济的过分依赖也使得局面更加动荡。

虽然两国随后推出的巨额财政刺激方案,暂时缓解了局面进一步恶化,但实质性的政策改变却没有随后跟上。我们是应该对危机后的经济缓慢增长作出相应的调整,还是要再承受一次更大的经济崩盘么?

诚然,美国政府和中国的领导层已经作出了一些改变,推出了一些理性的政策。但他们是全力而为的么?美国财长盖特纳已经开始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中国领导人也着手进行国内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这些措施对增加美国和中国贸易之间的平衡起到一定的作用。对金融体系的严格监管可以使得美国人不那么容易地获得巨额房贷,大量进行信用卡消费。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如果有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少了对医疗保健,子女的教育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的担忧,他们就会更敢于消费。

而且,我们还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目前,世界好象正在摆脱令人恐怖的金融危机,我们似乎理所应当地开始放松起来。政治因素在美国与中国金融贸易的关系中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花费在数百万亿的美元救援方案之后,我们应该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目前我们只看到表面和无关痛痒的改革。难道中国仍会延续以往的汇率政策,在保护沿海城市的出口利益的同时,却是以牺牲内地贫困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么?

另一个担心的理由是,目前全球经济的复苏仍然很脆弱。美中政府解决危机的办法不仅是推出巨额的财政刺激方案,而且深深地介入了信贷市场。这些超乎寻常措施都是以所有纳税人的买单为代价的,显然不是维持长久。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最近警告说,如果没有深层次的改革方案跟进,目前的财政刺激方案就像是吃了“棒棒糖”那样,只能是短暂的兴奋。就如同我以前说的那样,金融救助和财政刺激方案的最终结果是高利率,高税收,还很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不管最终的结局是好是坏,时光都不可能倒流。美国的消费者在过去的10多年里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带动者,现在看来,应该节制他们的消费能力,此外,紧缩的信贷市场,下滑的房价以及攀升的失业率都会进一步降低美国人的消费能力。

坦率地说,美国提高个人储蓄率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这会显著地减少金融危机重演的机率。能替代美国消费者的当然应该是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消费者。他们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经济总量比美国要大。但是,亚洲各国政府是否准备好放弃原来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呢?除了日本,亚洲其他各国的决策者们显然不会放任本国的货币升值。

早在十年前,包括我在内的几个经济学家就已经发出警告,全球贸易和经常账户的长期不平衡的现象应得到制止,以降低严重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美国和中国虽然不必为这种不平衡承担全部责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在危机发生之前,虽然包括IMF组织的在内,全球进行了多次高层对话,但所取得的成效甚微。目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范围。我们希望,这次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上了。如果美中两国政府还不能吸取教训,痛下决心不再重复以往的错误,下一次危机肯定不能避免。这对于包括美中两国的全世界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消息。

Kenneth Rogoff是哈佛大学经济和公共政策的教授。曾任IMF的首席经济学家。本文写于英国剑桥。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09.
www.project-syndicate.org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