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导向的改革
导语:这两年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改不动了”、“改到头了”的哀叹。

经济观察报 金瑞/文 厉以宁先生将肇始于三十年前的改革概括为“危机导向的改革”。那时,国民经济已处在崩溃的边缘,中国有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于是,改革之声一呼百应,改革之潮一泻千里。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再也不用担心“球籍”问题。现在,改革的动力从何而来?谁还愿意改革?谁来主导改革?这两年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改不动了”、“改到头了”的哀叹。

实际上,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虽然自上而下的改革设计已不像当初那样风雷激荡,但在另一方面,改革的走向、改革的命运也在越来越体现为回到了“小人物”们的手中——因利益诉求而导致的冲突以及网络上的民意表达,成为改革的主导形态。改革不再是密室里的部署,也不再是学者们的条陈。抽象的“改革”在淡化,进一步改革的核心就是利益均衡,利益分配中的“不合理”成为改革的最重要理由,改革的过程变成了公共政策问询、博弈和完善的过程。

我们不妨把这种改革的新机制名之曰“冲突导向的改革”。其具体过程是:个体事件引发并转化成普遍的群体性的公众反应;群体冲突和公众反应又反过来成为新政策制定的基础。冲突成为公共政策的问题来源,成为改革的触发机制。

其实,只要存在利益计较和价值观差别,就会存在冲突。冲突是社会主体间的互动,是社会矛盾的展现。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冲突正在以常态形式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

上海市民上街“购物”,成都市民“戴口罩”,厦门市民“散步”,保定数千个人上京“旅游”,穿“文化T恤衫”,这些其实都是冲突中的非暴力表达,只是向政府诉求利益,施加影响,而没有其他意图。这样的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的“减压阀”。我们也注意到官方用语的变化,从“骚乱”到“群体性事件”,从“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利益冲突”、“非直接利益冲突”。处理冲突的手法不再是专政式的“严厉打击”或“首恶必办,胁从不问”,而是在民主和法制的框架内解决问题,纾解民怨,化解矛盾,改善政策。

“冲突导向的改革”是网络时代的改革。这种改革新机制的建立完全是拜现代通信之赐:互联网上的门户网站、个人博客、论坛、QQ群、邮件乃至手机短信。2003年的孙志刚案件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之后,陕西华南虎照真伪,山西“黑砖窑”事件,厦门PX项目迁址,上海磁悬浮建设,重庆“最牛钉子户”,汶川大地震中的校舍建筑质量,重庆等地出租车罢运,云南看守所“躲猫猫”,杭州“欺实马”,湖北巴东邓玉娇案,等等,网络的力量无处不在。一些人在担心,中国的民主政治受困于十三亿人的意见表达渠道和程序,但互联网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还有一些人担心,“舆论阵地”失去控制,“杂音”防不胜防,“支流”堵不胜堵,但“堵”只能堵出更大的社会冲突——在意见平台已无远弗届的新时代,我们更应明白“堵不如疏”的老道理。

冲突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讲,在冲突的初始阶段就修正政策或出台局部的调适性政策,成本小,政策变化也易于接受。从“绿坝”等事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已有可贵的进步。

没有妥协,就没有和谐。很多时候,冲突表现为社会进步的激发因素。如果能理性、柔性对待冲突,冲突虽然可能会显得频繁,但冲突的激烈程度会越来越降低。处在一个冲突频发的社会中,改革意味着什么?改革就是承认和尊重人们的利益表达权,并以协商、谈判、讨价还价等非暴力方式求得各方利益的均衡。一个走向更广泛民主的社会,将愈加能够包容冲突,并使冲突转化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契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