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泡沫拉抬消费信心非善策
导语:信心要建立在对泡沫小心翼翼的呵护上,足见信心的脆弱程度。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苏琦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新增贷款“肯定有一部分流入股市和楼市”,因为房地产公司想尽办法将贷款转化用于拿地,而一些投资意愿不高的企业则用贷款炒股票。但对于股市楼市泡沫,“监管部门不会轻易出面,因为怕影响信心”。

为了通过股市楼市的走高来彰显经济的回暖,有泡沫(至少是当下)也在所不惜,凸现了对复苏的热望;而信心要建立在对泡沫小心翼翼的呵护上,足见信心的脆弱程度。

除了信心经济学使然之外,眼下居民消费总体情形不彰,也是相关部门对股市楼市百般关爱的最大动因——作为经济冷热晴雨表存在的股市楼市,一向还担负着更为重要的拉动消费的使命,因此绝不能轻言降温。

从上半年的统计数字不难看出,相较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快速增长,消费的增长特别是居民消费增长仍然滞后。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表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三大需求中,投资,即固定资产投资加上库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升3.8个百分点。国外需求,即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41%,下拉GDP负2.9个百分点。

而这依然滞后的消费中,其中的很大部分也属于政府消费和由政府直接投放资金带动的企业投资,里面包括大量的生产资料的消费。

有鉴于此,为了进一步“凸显”消费对拉动经济的重要贡献,有关部门开始酝酿一场统计改革。国家信息中心日前发布报告称,由于现阶段消费内涵的变化和统计口径的问题,用于衡量消费品零售额的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基于当前消费需求与本轮经济调整应基本同步考虑,该中心提出一种包含了住房消费的新消费统计口径——消费销售总额。

也就是说,在有关部门看来,信心不仅要建立在对泡沫的呵护上,还应建立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与应将购房纳入消费领域统计的新口径可资对照的是,有关部门为了说服老百姓物价并没有全面上涨,一直将房价的上涨排除在CPI之外,理由是购房属于投资行为,哪怕是为了满足自住需求。

面对股价楼价再度风生水起,再看看有关部门节节上涨的消费统计数字,此前一直颇为矜持的普通消费者开始拿捏不定了。从眼下部分大中城市的人们重又燃起对楼市股市的追涨热情来看,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似乎已经开始奏效——无论是出于对货币贬值的恐惧心理,还是投机发财的逐利心态,人们都开始一如预期地打开了荷包。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样的需求能持续多久,泡沫要到多大才能吹破,届时人们的消费信心又将遭遇何种波折呢?

更让人感到吊诡的是,有关部门一方面不惜以维系泡沫来拉抬人们的信心,一方面又对有着真实需求的广大潜在消费者漠然置之。

最近洛阳出台了一个实施意见,鼓励农民进城定居,只要农民做到“双放弃”,放弃宅基地和责任田进城,就可以拿到最高1万元的政府补贴,还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在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试问一个 “两袖清风”怀揣区区一万元的农民,如何能在城里觅得一锥之地呢?又如何形成主流经济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需求呢?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据有关专家测算,在我国的总消费中,政府消费支出一直稳稳占据了13%~15%的比重,目前已经超过了农村居民总消费支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