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六十年沉浮录
导语:现在,尚未完全度过金融危机的鞍钢人。他们说,"再过三年,鞍钢的大集团将不得了"。他们梦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60年前的那些光环,即将归来。

本报记者 张向东 鞍山报道

开端时代:孟泰

"出铁的钟声响了,几个有经验的老工人操着常常的钢钎,朝着出铁口猛力捅去。瞬间一条金色的铁流奔腾而出。人们望着这滚滚的'金龙',在瞬息沉默后,突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出铁啦!''出铁啦!'"

这是一位鞍钢工人记忆里的一天--1949年的6月26日,共和国的钢铁史就这样开始了。

时隔六十年后,那座曾经让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陈云等无数领导人兴奋不已的炼铁炉依然矗立在那里,它比我想象要高大不少。它的四周被一片充满现代气息的机器、管道所环绕,不时有穿着工服的工人和轿车从它身边经过。曾经在它跟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们现在都已退休,甚至不少人已经不在人世。他们中大多数的后代们,现在坐在宽大而干净的操作监理监视着平静的电子显示屏……他们中有的人,还在为一个月前的一个外国媒体发布的排行榜感到失落,"沙钢都进500强了,我们没进去"。

这是2009年的8月的一天,鞍钢集团鞍山钢铁公司厂区。

60年前,"整个鞍钢从南到北,四五里地的中央马路上看不到几个人,路两旁枯草过人;架在半空的瓦斯管道都生了锈,有的还裂了缝,上百个大烟囱没有冒烟的,有的上面架起了老鸹窝,炉台上下,齐腰深的荒草里常常跳出野兔子。"再早一些年份,这里应该是另一番生产的景象,1916年,日本人在此建造了"昭和制钢所",战败后,国民党一度控制了它,并更名为"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1948年,国民党溃败,共产党接收了这座工厂,并在年底复工。

在老鞍钢人的印象中,新中国的鞍钢是"捐起来的"。1948年末,准备复工时,当地政府主旨开展了献交器材运动。这些器材在战争年代沦落民间,有的是被偷走的,有的是被搬走保护起来的。当时政府成立了两个委员会,一是"物资清查委员会";一是"献纳器材委员会"。并颁发了《物资清查条例》和《献纳器材条例》。规定凡是主动献纳器材的,根据价值给与一定奖励,奖金的最高额相当于现在的三千元左右;凡是私自转移,倒卖或隐藏国家物资不报的,根据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惩处。

仅仅捐献还不够,最初组织起来的第一批工人还需要处处回收和拣拾散落的零件。这里面有一个人,"热爱工厂胜过自己的生命。他领着工友们起早贪黑,从地上到地下处处回收,不到两个月,就拣了足够修复三座高炉的器材。他还用破铁板搭起个小仓库,把随时捡到的'宝贝'放到里面",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孟泰仓库"。

孟泰的工友后来回忆说,"不论是刮风下雨,也不论是白天黑夜,孟泰跑遍了几十里厂区,抠备件、扒铁堆,小到螺丝疙瘩铜线头,大到几十上百斤的管件水门,只要有点用场,他都不放过,手提肩扛往回弄。手擦破了,脚冻伤了,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他也不叫苦,从不喊累。"孟泰成了鞍钢和全国的典型,鞍钢后来的工人为他专门竖立的铜像,立在此后鞍钢最高领导层办公的"小白楼"之前。鞍钢今天的工人说,是孟泰精神创建了鞍钢。在1949-1952年间,鞍钢累计生产生铁211万吨、钢191.9万吨,钢材109.9万吨。

这是共和国的第一个钢铁厂。1952年,国家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的口号,建设鞍钢被列为国家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7号高炉"三大工程"为重点,掀开了全国大规模建设的序幕。按照鞍钢人的说法,当时全国一半以上的钢铁都由鞍钢供应。

1954年,作为"一五"计划的重点任务,国家决定建立包头钢铁公司(时称五四钢铁公司)和武汉钢铁公司,按照当时国家的设想,他们将和"鞍钢"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大型钢铁基地布局。鞍钢再一次扮演了"长子"的角色,根据当时冶金部的决定,鞍钢几乎承担了包钢和武钢最初的所有的人才培养和输出计划。在此后的多年时间里,鞍钢一直都承担着两家集团的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任务。

现在,几乎每一个鞍钢工人都会用一种自豪地神气对人宣称,鞍钢与两家钢厂的渊源,尽管他们中,很多年轻的工人至今还都没有去过包钢和武钢,但是他们依然会告诉每一个人,"没有鞍钢,就没有包钢和武钢,也就没有中国的钢铁工业"。

时值今日,包钢已经被中国钢铁企业排名中真正第一的宝钢收购,而武钢发展也已经超越了鞍钢,产能达到了3000万吨的规模。在过去的几年间,无论是产能、销售还是企业利润,鞍钢都已经落后于宝钢和武钢不少。

在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鞍钢仍然一直是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头羊。这种"中国最大"、"中国第一"的光环从1948年开始便笼罩在鞍钢的身上,在四十多年间,这种与生俱来的荣誉感依然让他们感到骄傲,孟泰、王崇伦的出现,满足了最初的整整两代鞍钢人的虚荣心。

转轨时代:刘玠

时代很快就变了。1993年11月11日-14日,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4年1月,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配套改革方案同时实施,改革方式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给鞍钢带来阵痛的转轨时期到来了。

在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最初时期,鞍钢实行的是"双轨制",即国家保持鞍钢的一部分计划任务,对计划之外的产量和产品销售,为鞍钢所有。时代就这样开始变了,在原本的计划体制下,钢厂目标是"产量至上",生产的钢材品种,不看质量,只看数量能否达到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实行转轨之后,钢厂除了完成国家的计划外,还需要自谋生路。市场突然变成另外一副样子,原来求上门来求钢材的经销商,现在开始挑剔了。时至今日,鞍钢人依然热衷于向外界讲述当年的一个笑话,当时鞍钢生产出来的汽车板卷,由于质量太差,飞边卷沿,连麻雀都不不愿意往上面落,因为怕夹脚。

1994年的鞍钢,合同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发不出工资,高炉被停产了两座,人欠货款138亿元,欠人货款86亿元,濒于破产倒闭。鞍钢近50万人,只靠800万吨钢、600万吨材生存。鞍钢开始拖欠职工工资,甚至扣抵工资作为企业的运转资金使用。1994年以前,鞍钢职工的工资是每个月初发放,但是在1994年,工资发放的时间被滚动推迟到月底。直到现在,鞍钢职工的工资发放时间,一直保留着月底发放的习惯。在鞍钢的鞍山老厂区,一条虹桥穿城而过,虹桥的东边是鞍钢主要领导层的家属区,西边是工民区,北面是鞍钢主厂区,南面则是鞍山市区。看不到未来的鞍钢人,编排了段子嘲讽日趋没落的鞍钢:

"站在虹桥往东看,一群贪污犯;

站在虹桥往西看,一群穷光蛋;

站在虹桥往南看,一群小商贩;

站在虹桥往北看,鞍钢要完蛋。"

就在这个时候,鞍钢60年发展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出现了--1994年年底,五十一岁的刘玠空降鞍钢,担任鞍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此前一年,另外一位鞍钢人--39岁的张晓刚从钢铁研究院毕业攻读博士归来,担任鞍钢钢铁研究所钢材室副主任。

在龙春满的描述中,当年刘玠的到来是这样的:当年,时任武钢总经理的刘玠刚刚通过了相关组织的考察,原本准备担任湖北省副省长。一天,他突然接到中组部的紧紧电话,要其急飞北京,当时的刘玠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而实际上,经过国务院、冶金部和中组部的商定,刘玠已经被选定为鞍钢的总经理了。对于这一调动,最初的推荐人是时任冶金部副部长兼任鞍钢党委书记的吴溪淳。
1995年,刘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一个记者问道,"国有企业不改造,装备落后叫做等死,搞改造,要借钱,付不起利息,叫找死,你怎么看?"刘玠回答说,"既不能找死,也不能等死,我们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鞍钢集团前任总经理刘玠在总结时说,宝钢是国家给了近200亿元的资本金,武钢是国家给了一条1700轧机,首钢是国家给了一个产品的销售权。鞍钢是既没有国有资本金,又没有自销权,而且又是一个老企业,给国家贡献了700亿的利税,剩下的都是落后淘汰的设备。

困于资金牢笼的鞍钢,曾多次向国务院打报告,甚至直接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朱镕基先后在鞍钢的报告上批示两次,第一次是:"鞍钢资本金注入的问题需要统筹良策,予以研究。"没过多久,又有第二次批示:"鞍钢资本金注入问题,看来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难以通过。唯一的途径是发行股票,到香港上市。"这两次批示意味着,鞍钢只能靠改革走股份制的道路,到市场上融资。但是当时的鞍钢面临的是亏损的局面,整体上市根本不可能。刘玠的思路是,将鞍钢比较优良的资产打包起来,实现部分上市。按照当时的清算,鞍钢比较好的资产是:一条从日本买来的二手厚板轧机、一条从美国买来的二手线材轧机和一条从德国买来的二手冷轧机。就这样,刘玠手中握着"三条二手货",开始了鞍钢上市之路。

1997年7月24日,鞍钢新轧钢股份终于在香港上市,同年的圣诞节,在深圳上市。刘玠没有想到的是,鞍钢上市后,却面临着发行失败的危险,公司3400万美元,1.7亿股卖不出去。1997年8月,朱镕基视察鞍钢,刘玠向上同行的冶金部部长刘淇、辽宁省省委书记闻世震"求救"。最终,王光英的光大证券认购了鞍钢剩余的全部股份。同年,鞍钢共发行8.9亿H股,3亿A股,筹资26亿元。十年后,刘玠回忆说,"26亿,对于现在的鞍钢来讲是一个很小的数字,2006年我们仅利润这项就有113亿元。但就是这26亿元挽救了鞍钢。鞍钢就拿着这26亿元,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开始执行'九五'规划"。

直到今天,在鞍钢人自己乃至整个中国钢铁行业内看来,刘玠都是鞍钢发展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这个生于上海的安徽人掌舵鞍钢期间,以其极度强势的铁腕著称,"霸气十足"。对鞍钢的管理过于重视岗位,不重视技术,实行工资悬殊极大的"以岗定薪"的工资机制,惹来一片怨言。

鞍钢原总工程龙春满说,刘玠掌管鞍钢期间,经常自己做决定,拿主意,认准的项目从来不容更改。当时的鞍钢,在刘玠没有拍板之前,没有人知道到底要做什么,鞍钢下一步怎么办。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5年,鞍钢最困难的时期,刘玠突然决定要投资85.6亿元改造鞍钢落后的半连轧设备,建设1780热连轧生产线。当时,鞍钢不仅亏损严重,还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由于当时国内钢铁形势不好,许多领导和职工对于1780项目的前景并不十分看好。刘玠最终还是通过各方努力,建起了1780项目。最终,这个项目成为了鞍钢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后来的鞍钢人将1780项目称为是"鞍钢的希望工程"、"鞍钢印钞机"。

两年后,鞍钢在1780项目上,自主研制建成了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即1700项目。这套技术设备后来被济钢出资引进,鞍钢成为国内第一个既能提供钢材、又能提供技术的企业。

刘玠在掌舵鞍钢12年,在任期间不仅让鞍钢成功转轨上市、摆脱了亏损,走出困境;在后期,又规划建设了鞍山本部新区、鲅鱼圈钢铁新区、朝阳新区、促成了鞍本合并等,一系列对于鞍钢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刘玠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搭建了鞍钢的框架。2007年1月,刘玠在鞍钢高层换届会议上说,"在鞍钢工作的十二年,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段历程,我永志不忘。"

鞍钢原总工程师龙春满说,"无论如何,刘玠都是为鞍钢了大功的人。"在龙春满看来,鞍钢发展最好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刘玠掌舵后期,另一个则是张晓刚时代。

事实上,1995年到2006年,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十二年。尤其是2001年到2006年间,中国每年GDP增速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中国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带动了中国钢铁行业的飞速发展。

1995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9536万吨,翌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到2006年,中国粗钢产量已经超过了4.2亿吨。十二年间,中国钢铁产量年均增加2727.5万吨,增幅近14%。1995年,鞍钢产能800万吨,到了2006年已经达到1500万吨。

并购时代:张晓刚

2007年1月17日,鞍钢集团在鞍钢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办公地点大白楼召开会议,五十三岁的鞍山人张晓刚出任鞍钢董事长。

技术研究员出身的张晓刚,历任鞍钢钢铁研究所所长助理,鞍钢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部长,鞍钢副总工程师,鞍钢总经理助理兼新钢铁公司总经理,鞍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是地地道道的鞍钢人。龙春满说,"张晓刚是第一位鞍钢自己培养出来的领导,我很佩服张晓刚,因为刘玠的班不好接。"

张晓刚掌舵鞍钢的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4.89亿吨,产能过剩达到1.2亿吨。直接影响钢铁行业发展的因素,变成了宏观调控和淘汰落后。中国钢铁工业的主基调开始从疯狂的扩张,走向兼并重组和拓展海外资源。

张晓刚在鞍钢的初期岁月并无惊人之举。龙春满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是鞍钢集团副总工程师的推荐,当时担任鞍钢集团工程师的龙春满要选拔培养鞍钢自己的高素质人才,有人推荐了他。龙春满说,"他的英语不错,愿意考博士,考上后,我们见了几次面,觉得这个人各方面确实不错"。

张晓刚接手鞍钢后,提出了鞍钢发展模式的四个转变。即:在长大方式上,要从以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在产业布局上,要从内陆发展向靠近市场、靠近沿海和跨国经营转变;在核心技术上,要做好自主创新及研发工作,从跟跑世界先进企业向领跑世界潮流转变;另外,鞍钢还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管理输出转变。张晓刚的目标是,打造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力争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张晓刚的梦想其实是入世之后,几乎所有中国企业家的集体追求。而张晓刚为鞍钢提出的四个转变,也已经成为中国钢铁行业集体共识。

2007年6月,鞍钢出资2.51亿元人民币,收购澳大利亚西澳金达必金属公司12.94%的股份,成为该公司二股东。2009年2月,鞍钢再次出手,增资约7.4亿元人民币,认购金达必股份19065.88万股。交易完成后,鞍钢集团合计持有金达必36.28%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鞍钢与金达必公司合作的卡拉拉铁矿项目,该项目已探得铁矿石可开采储量14亿吨,预计总储量20亿吨以上。这对于鞍钢鲅鱼圈的精品钢项目来说,价值不言而喻。2009年,鞍钢成为金达必的第一股东后,张晓刚有一次对鞍钢内部人士,我现在要的不是1000万吨的铁矿石了,其他的矿,只要我想要,任何人都不会有优先权。

事实上,随着中国钢铁产能的急速扩张,受制于铁矿石的困扰,"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的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钢铁企业已经获得海外权益矿近8000万吨。其中,宝钢1600万吨;鞍钢500万吨;唐钢、马钢、武钢、沙钢与必和必拓的合营可获1200万吨;首钢1035万吨;中钢400万吨;通钢1000万吨;中冶245万吨。

2008年10月,鞍钢看中了意大利的一家钢铁加工企业维加诺(VIGANO)公司,该公司的硅钢片加工配送中心,只有6人,但是却能供应整个意大利。张晓刚回来讲,过几年,我们用几年时间,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对鞍钢就是一笔财富。最终,鞍钢拿下了该公司60%的股权,拥有了第一家海外钢材加工中心。

张晓刚看到的远远不是一个加工厂,随着中国钢材的大量出口,针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已经越来越多,鞍钢拥有的海外钢厂,将大大降低反倾销概率。鞍钢是中国钢材出口量最大几家大型钢铁企业之一,年出口量占到了总销量的15%。

2007年11月,鞍钢与英国斯坦科集团签署合资企业协议书,共同出资成立鞍钢西班牙有限公司。根据双方的协议,鞍钢与斯坦科合资建立一条加工线,鞍钢的钢材运到西班牙加工剪切后再分销到各国。

2009年两会期间,张晓对外表示,"鞍钢要当好提升产业链价值的排头兵,根据全球化布局的需要,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的合资合作,并建立全球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和物流加工配送体系。"

龙春满说,"与刘玠相比,张晓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眼光更为广阔,看问题也更为长远"。与刘玠过于张扬的行事风格不同,张晓刚一直形势低调。龙春满说,张晓刚看项目,不考虑好,是不会吱声的,一旦吱声就已经差不多拿下了。这样的张晓刚不容易暴露。

事实上,也许并不是鞍钢在刻意保持自身的低调。2007年以来,似乎就在一夜之间,中国企业再也难以掩饰自己的雄心,"走出去"成为从企业到政府提到最多的战略口号。

"低调"掩护下的张晓刚,让外界很难揣测鞍钢的意图,在宝钢、武钢、首钢等钢铁企业大举并购的2005年和2006年,鞍钢一片沉静。张晓刚上任之初,曾经高调地对外宣布年内将实现鞍本合并。这道刘玠留给张晓刚的难题,在外界看来,这是检验张晓刚能力一道关口。但时值今日,鞍本合并依然没有实质进展。整整三年间,鞍钢在并购方面并没有像外界预想的那样。和中国目前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鞍本合并遇到的真正问题是"体制问题"。

但是在鞍钢自己看来,低调也是鞍钢并购的一种战略,这样将大大将地鞍钢的并购成本。鞍钢人至今依然不为鞍本合并有丝毫的担心,他们认为那可能"就是这两年的事情。"对于攀钢的重组,他们也报以十分的把握,"现在都已经差不多,年内将肯定结束"。他们对本钢和攀钢的信心来自"国务院高层已经等不下去了。"这样一来,鞍钢重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将不复存在。

现在,尚未完全度过金融危机的鞍钢人,已经开始想象"大集团"的模样,届时的鞍钢产能将达到5000万吨,必定占据四到五家大型钢铁集团中的一席之地。他们说,"再过三年,鞍钢的大集团将不得了"。他们梦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60年前的那些光环,即将归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