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片阳光下
导语:让每一位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受改革与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农保”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将由国家财政全额支付。也就是说,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可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有评论将此呼之为“天大的好消息”、“天大的好事”。的确,对8亿农民而言,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新农合、新农保这四件事,都是“天大的好消息”、“天大的好事”。“老有所养,壮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 “大同社会”的向往。自2005年以来,四件大事都有了眉目,本届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得了高分。

这几件大事的实施,在全新意义上重建了中国农民的国家认同观念,农民与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现代性的转型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国家文明和进步的标志。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曾长期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反哺农民应该是当今中国最现实、最紧迫的经济伦理。让同一个天空下的每个中国人都能沐浴在同一片阳光下,让每一位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受改革与发展成果,让大多数的农村与城市一样,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均等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

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中国已经基本具备了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当然,给农民基本的社会保障,也不单是一个“国家财力”问题——“以人为本”,关注人本身,关注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应该是更为根本的。“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一定会本分地接受统治”,这是俾斯麦的政治逻辑,也是中外皆然的政治现实。如果财富本身在不断激增,而不少人却连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也不能享有,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不和谐的,也是不安分的。

随着要素市场的发育和成熟,土地的保障功能已越来越弱化。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土地仅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而已,在现代社会中很难成为农民的保障。另外,随着人口流动尤其青年农民的非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已经有所下降。今后,农村社会保障,更多的要靠政府、靠政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是中国式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设想包括“六根支柱”:多种所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企业制度;按劳动与按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体系。本次金融危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以解决社会问题提振内需,提振信心。全民社保,正当其时。

欧美市场国家都是在类似中国或更低经济发展阶段时,就建立起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中很多国家就是在经济危机或社会动荡中建立起来的,而且,社保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力支持。有据可查的131个国家社保金的筹集模式,至少有129个国家城乡社会保障资金的基本来源全部由政府拨款或由政府出大头,受保人出小头。英国和瑞典等国家,早在十七、十八世纪就完全靠政府财政建立了完善的社保体系;澳大利亚的公共养老金也是由政府承担,对老人还有用水、用电和交通等方面的补贴;印度政府为避免出现“因老返贫”,而为65岁以上农民每月提供5美元的养老金;实行“米保障”的越南,也以特殊的方式建立起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即将试点的新农保,起点还比较低。而且,距离中共十七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民社保”的目标,时间也很紧张。新农保的实施需要有政府财力的支持,在具体的落实当中,各地政府还要有点紧迫感。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