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葡萄酒的神化
导语:编织了有关葡萄酒的一些神话。神化也好神话也罢,反正是以虚代实了。

经济观察报 杨起/文 改革开放后,中国兴起了葡萄酒热,这是件大好事。好在哪里?第一,葡萄酒度数适中,所含营养成分丰富,是理想的酒精饮料;第二,它扩大了国人饮酒的品类。试想,在一个13亿人的大国,哪能基本上单打一地喝烧酒呢?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市场上也有葡萄酒出售,但基本都不是正宗的葡萄酒,而是鱼目混珠的掺了糖的半汁葡萄酒。这样的局面怎能延续不变呢?第三,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与世界市场接轨,饮食亦须跟上。酒的功能何在?当然可以单饮,但其根本的使命是搭配饭食。各国招待客人,餐桌上的酒皆以葡萄酒为主角,此乃国际惯例,中国岂可我行我素、特立独行?

在中国,只要掀起一个热潮,那必定是大家一哄而上。有时候,媒体甚至是打头阵的。媒体为葡萄酒造势,功不可没,但是,若希望每篇文字和影视的报道都准确无误,那也不现实。在不少情况下,媒体对葡萄酒的报道不分优劣对错,简单片面。依愚见,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葡萄酒神化了,换言之,编织了有关葡萄酒的一些神话。神化也好,神话也罢,反正是以虚代实了。

本文首先对于这些神话之中最易荧惑人心者提出质疑。在东亚,最先是日本,接着是韩国,最后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葡萄酒普及起来,其最原始的推力是把它宣传为保健品,强调它对健康的益处甚多。此说当然不是谎言,但缺乏分析。法国的大科学家巴斯德曾说:“一瓶葡萄酒所包含的哲学比所有的书籍都多。只要有节制的饮用,葡萄酒可以当之无愧地被认为是最健康和最卫生的饮料。”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看到,他是在讲他的感受,而不是下个科学定理。其次,很关键的一点,他告诫要“有节制的饮用”。媒体的报道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谈保健功能,而把“节制”抛之九霄云外了!其实,巴斯德这话的本身,也是不准确的。对于儿童、对于身患肝病、肠胃虚弱、有酒精过敏体质的人,必须将葡萄酒拒之门外,连节制都不必思考。

宣传葡萄酒对于心血管保健的功能,没有比“法国悖论”(Frenchpara-dox)的描述更能动人心弦的了。悖论者,不合情理之谓也。法国人爱美食,肉、黄油、奶酪等肥腻食品消费量颇大,但经对比调查,法国在欧洲各国中,心血管的发病率反而是较低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呢?哦,原来他们大吃的时候,也大喝呀!喝什么?葡萄酒!于是,葡萄酒被视为预防心血管病的灵丹。这是真的吗?部分是真的。请看以下的连环画面吧:开始,说预防心血管疾病,红葡萄酒有作用,白葡萄酒没有。德国主要出白葡萄酒,也组织了调查,结果当然是白葡萄酒也有同样的保健功能,再后来,竟然是法国人,而不是德国人,出来宣布,啤酒的保健功能优于葡萄酒。再后来,某些科研人员干脆一竿子到底:对心血管有益的根本成分是酒精!有益的关键是 “适量”二字!

有一利则必有一弊。酒这玩意儿,掌握适量,谈何容易?喝着喝着,便自然臻入“将进酒,杯莫停”的境界了。如此这般,心血管或许有所受益,可是别的脏器只好被迫受损了。开始,我特别欣赏这悖论的美丽神话,不自觉地挂在嘴边。某日,一位法国医生对我说,不必再讲这些 “故事”了。酗酒是社会的大害,损害精神,损害身体,我们当医生的发出了多少次S.O.S的呼救声啊,可是响应甚小!沉痛之情,溢于言表。至今回忆起来,其音容好像仍在面前。

所谓延年益寿,诸多因素中,基因第一,生活方式、环境和习惯第二。保健品,什么燕窝、鱼翅、葡萄酒之类的玩意儿,只能说是在有余钱剩米情况下的额外享受。我曾结识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的一位专职品酒师,叫卡比罗尔。虽年过花甲,身板依然硬朗,精神矍铄。频频的品酒把他的牙齿都染成淡蓝色的了。我对他说,您如此健康,想必葡萄酒是发挥了作用的。你猜他怎么回答?他淡然一笑,说:“别忘了,许多百岁老人是终生喝白水的!”

读者诸君,如果你不喜欢喝酒,那我要祝贺你,你千万别附庸风雅,勉强学喝。如果你身体健康,肝脏功能颇强,而又喜欢喝酒,那我也祝贺你。这是上天厚待你,让你有此口福!只想在此对你温馨提示一句:偶一为之可以,但平时别喝多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