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上的风景
导语:曾听一个朋友用买椟还珠来形容葡萄酒标,其意思是某些酒标比美酒更有价值。

经济观察报 杜伟/文 曾听一个朋友用买椟还珠来形容葡萄酒标,其意思不外乎是在很多人看来,某些酒标比瓶中的美酒更有价值。这种提法客观与否姑且不论,不过却透露出另一层意思:葡萄酒标已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商标,或者说,有很多酒以外更有价值的东西被囊括了进去。

前些天的美国,一款以裸体希腊仙女像作为酒标的葡萄酒被指色情,遭到美国阿拉巴马州查封,禁止销售。这在开放的美国似乎让人难以理解。而酒标的主人——Hahn家族酒庄主席比尔·雷骏则坚决反对阿拉巴马州这一做法,“这简直太荒唐了,这是一幅美丽的艺术作品,诠释着我们山坡葡萄园那种高雅、开放的美感。”

不过关于酒标内容的争议并非始自今日,常规的酒标通常会涵盖酒庄名、葡萄品种、产地、年份、酒精度以及等级获奖信息等内容,可除此之外酒标的主体往往就成了争议的焦点,有标志性的抽象符号、有酒庄的照片、有名家的画作等,很多人认为这部分是次要的,酒标的作用只要说清葡萄酒的信息就足够了。可正是酒标的主体部分,让很多酷爱收藏的人趋之若鹜。

显然,简单的把酒标看成是标明葡萄酒信息的标签已经远远不够了,或者如席比尔庄主所说,那些艺术酒标在某种程度上更深入地诠释了葡萄酒以及葡萄酒庄的信息。这里面,最为知名的当属大量的绘画作品。

把艺术写在酒瓶上

绘画艺术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表现葡萄酒文化,采摘葡萄、酿制美酒、古希腊古罗马酒神等丰富的题材,在古埃及人的壁画、中世纪建筑的装饰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巨作中都有大量的表现。不过,绘画艺术与葡萄酒文化在真正形式上的直接结缘,是源自上个世纪一位法国酒庄主人的偶然创意。他就是现在法国五大酒庄之一的木桐酒庄的主人——菲利浦男爵。

1924年,年轻而有魄力的菲利普开始将葡萄酒装瓶后再出售成品。这一举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他酒庄纷纷效仿。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葡萄酒的标签开始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意味着商标、商品来源的证明、质量的保证,同时完成了一个酒庄的个性化甚至于一款酒的个性化。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菲利普委托当时颇有名气的招贴画家JeanCarlu为1924年的木桐葡萄酒设计了崭新的标签,由此开创了葡萄酒标签艺术化设计的先河。

直至今日,不同国别、种族、风格、流派、艺术门类的知名艺术家一共五十多位,先后为木桐的酒标作过画。超现实主义的米罗、浪漫童真风格的夏加尔、超现实主义的极致代表达利、流行艺术的诠释者安迪·沃霍尔、新现实主义的阿尔芒、全才艺人约翰·休斯顿、行动艺术先行者阿加姆、纽约“东村”创造者之基斯·哈林、怪诞不羁的弗朗西斯·培根、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美术界的顶级大师毕加索、康定斯基等等。仅看这些艺术家的名字,想想他们的画作在市场上的高价,就不难想象木桐酒标的受欢迎程度了。

其实很多艺术酒标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1823年4月,还是少尉的拿破仑被派到博讷执行任务,在这里,他迷上杜福尔酒庄庄主的外孙女,他们一见钟情并相约等拿破仑退役后就结婚。18年后,拿破仑已经成为法兰西的皇帝。庄主听说拿破仑曾经喜欢过他的外孙女,就让这个女孩给拿破仑写信求他答应生产一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酒,据说拿破仑刚打完胜仗,欣然同意,于是便有了随军画师画的拿破仑一身戎装站在橡木桶边喝酒的画像。而以这幅画像作为酒标的葡萄酒,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只是人们在看到这个酒标的时候,想到了是爱?是恨?还是仅仅是商业?只有庄主自己知道了。

艺术酒标的风靡,不仅仅见于法国这样的葡萄酒大国,笔者曾对话过一个美国加州的庄主吉斯·尼克斯,他和美国著名的现代艺术家麦克斯·雪兹合作推出了艺术大师杰作系列黑比诺葡萄酒,是由雪兹亲手创作的毕加索等12位艺术大师的头像作为酒标。不过最有趣的是这位吉斯先生自己也喜欢绘画,用他的话说,他有自己的艺术理解,并且把这种理解和他对葡萄酒的理解结合在一起,反映在酒标上面。

新世界葡萄酒酒标的丰富性比旧世界毫不逊色,甚至花样更多。美国有一段时间就流行以“故去的名人”的照片作为酒标,比较知名的是玛丽莲·梦露和猫王。纳帕谷的某酒庄就曾推出过天鹅绒系列,有一款酒的酒标图案就是“花花公子”为梦露所拍摄的裸体照片。想想前面提到的那个官司,着实让人啼笑皆非。不过这梦露的裸照是否也能诠释那个酒庄的文化以及那款葡萄酒的风情,就不得而知了。

买椟还珠否?

很多时候,我们都用“身份证”一词来形容酒标,瓶中佳酿,我们无法一眼看出它的魅力,更无法完全了解身世来历与背景信息。而酒标恰恰可以展示这瓶酒的血统。虽然葡萄酒或许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风采,甚至变质成为一瓶果醋,但酒标却可以像一篇墓志铭,诉说它的历史,它曾经的辉煌。这也是很多人疯狂收集酒标的原因。

1945年,二战胜利之际,木桐请艺术家菲利普·朱利安设计了一款以字母“V”为基础的酒标,这一简单的形状,因为丘吉尔在二战时始终倡导用这一形状象征胜利而大为知名。1945年份的酒标因此成为爱好者眼中的经典。至此以后,每年木桐庄都请来著名艺术家为当年的酒设计酒标。

很多葡萄酒爱好者们都在收集1945年以来的这些木桐红酒酒标。收集的前提并不是要好的年份,而是要有完好的酒标。一些较差年份的酒由于产量少、不耐贮存,已经非常罕见了,但酒标的价值却早就远远超过了酒的价值,比如1946年、1973年等年份的酒标。1973是毕加索去世的年份,而这一年的木桐年份酒的酒标正是使用了毕加索的名画酒神祭。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价值非凡的酒标并不是某酒庄葡萄酒品质低劣用来伪装自己的工具,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酿酒者在他的酒标上花费很多的心血,那么他会更加用心地去酿造出自己的好酒。毕竟对于更多的葡萄酒消费者来说,酒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对于那些真正的艺术酒标,买椟还珠就不再是一个贬义词了,因为很多酒标本身价值上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价格甚至远远超出了当初葡萄酒的价格。若作为个人爱好或者投资,本已无可厚非。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那酒瓶里面的东西也许更为重要,而酒标,在诠释瓶中物的时候,它的价值才是最充分的。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