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龚家:饰品浮沉十四年
导语:

 

2009 622 ,当二十三岁的龚韶华拿到浙江财经学院的毕业证书时,他马不停蹄地赶回了义乌,那儿最大的商品交易城——国际商贸城里,有一个以他命名的店正需打理:韶华饰品商行。

龚家还有一个加工厂——安莉饰品厂,安莉是龚家女儿的名字。在义乌,“前店后厂、看样订货”、店面与工厂协同作业是家庭企业的惯常样式,“以前就是他妈摆摊,我办工厂。现在身体不好了,就让他们俩接手了”龚韶华的父亲龚明荣说。

龚家兄妹的接手,意味着龚家企业进入了管理第二代。而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经从无到有,发展到第四代了。在第四代市场中,着力打造“中国饰品之都”的义乌,已有八千多家从事饰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年产值超过120亿元,与广东、青岛三足鼎立。

这大概是龚明荣没有想到过的,他说起自己打拼的经历,感叹与义乌市场的共浮沉。

 “我最早做的是‘鸡毛换糖’的营生,担着担子走湖南、去江西;”

义乌,是个深处丘陵地带,既非沿海开放城市又非交通通衢的农业县。走出去“敲糖换鸡毛”成为自清代以来当地农民的营生。龚明荣和其他人一样,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以鸡毛换糖,走街串巷,风餐露宿,辗转在南北各省。

19829月,他们终于可以停止东奔西走:沿一条臭水河,义乌县架起水泥板、支起塑料布,开放了第一代马路市场。在旧照片里,第一代市场看则简陋,却颇具朝气:七百五十个摊位上人头攒动,八百多的经营户兜售着两千多种商品。

就在这挤挤挨挨的摊位上,孕育了义乌的数千企业,其中不乏巨头如浪莎袜业、梦娜服饰等。

1984年到1994年,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过三次移址、五次扩建。1995年新建宾王市场,在这28万平方米的交易城里,摊位8900个。成交额达到152亿元。

这十年,龚明荣做生意的地点和商品也随之变化,在第二代市场中,他还卖过袜子和服装。1995年,他最终把目光锁定饰品行业。

“服装这一块义乌的技术比较落后,和

广东比没有优势。而做饰品的企业还比较少,只有几十家。东北三省靠近日本、韩国的技术较先进,引进到义乌时虽然已经晚了一年,但在当时还是不错的。”龚明荣说。

199621,龚明荣建立 “安莉饰品厂”,为了拉第一个客户,他“下广东”三个月,终于找到一家合资企业,却因经验差距大,不久合作告吹。

“我刚开始还不懂,所以亏了很多。”

随着时代潮流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饰品行业的利润逐渐增长,从2001起,龚家的安莉饰品厂几乎全做外销。

2003年“非典”时期,工厂遭遇了发展的困难时期,国外的订单无法进入义乌市场,“我们是做外销的,但是竞争太激烈了,什么单子都接。”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约半年,不久随着这起公共卫生事件安全警报的解除,龚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逐步走上正轨,“从2001年到2006年,利润增长得比较快,那是义务饰品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龚明荣说。

对儿子龚韶华而言, 2008年才是龚家企业最困难的时期,金融危机波及义乌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订单大量流失,现金流减少。2008年,龚家对安利饰品厂进行了“手术”,将部分生产环节进行外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韶华饰品商行。

 “现在工厂模式已经发展不下去了,《劳动合同法》和土地政策等,我们这些家庭企业就承受不起了。”龚明荣总结道。

龚韶华却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博客上,他豪言要“用毕生心血打造义乌饰品生产基地。”

他说:“我们义乌在这方面有产业优势,成本优势,义乌个体很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规模化还不够,像打游击,如果能编织起来,形成正规军,义乌行业肯定能发挥得很好。”

一提到儿子,龚明荣总能笑出声来,“这个想法,我当初我没有想过,他比我努力。”

他们俩的身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城——国际商贸城。透过明亮的玻璃,能看到这个二十多年前奇迹崛起的小县城,如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从1995年到2009年,十四年与义乌饰品市场的共浮沉的命运,让龚明荣嘘唏不已。

而儿子龚韶华已经开始为龚家企业忧心忡忡了,“现在竞争很激烈了,我要多花心思了!”,他博客里曾这样写道。

最近的日志里,龚韶华说,我相信坚持努力,目标一定能实现

“我相信他一定会成功的。”龚明荣突然提高了声调,大声回答,却好像在回答他自己。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