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回升重要引擎
导语:摘要:一场70 年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中止了全球近30 年的大景气周期。中国也正在遭受经济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冲击,走出危机需要新的产业动力引擎——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将为破解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切换找到关键路径。

经济观察网 张茉楠/文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对服务业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性服务得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

中国经济当前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全球性经济滞涨的压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对经济的影响,同时体现在经济总量增长放慢和经济结构出现调整两个方面。从经济周期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规律看,真正决定经济周期的是新兴技术、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特征等根本性因素。尽管中国经济短期内要负重前行,但从长期看,此次全球危机则赋予中国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一次难得的契机。

一、经济寒冬中现代服务业的春潮在涌动

今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遭遇了普遍的经济寒冬,企业利润下滑、产能过剩问题积聚,工业经济面临风险不断释放的经济下行压力。然而服务业却逆势而上,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长三角16城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822亿元,增速均值达到11.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4.2个百分点。16个城市中有14个城市服务业比重实现了提升。人均GDP居全国省区第一位的经济大省浙江,经济开始企稳回升,总体运行态势向好。其中,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表现尤为“抢眼”:上半年,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4543亿元,同比增长12.2%;全省上半年6.3%的GDP增幅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达83.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了3.2个百分点。

特别是在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服务业外包却成为对外经济中的一抹亮色。商务部数据显示,作为国际服务领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外包产业逆势而上,一直呈现比较良好的势头。上半年服务外包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为25.6亿美元,同比增长32.5%。

可以说作为新的产业引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为抵御经济危机,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回升,强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添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是全球未来发展的总趋势

人类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相应地经济活动也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全球产业轮动的经验表明,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先进制造业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两大方向。当前服务业在就业和GDP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增长,大多被物化在数量不断增加的、用于最终消费和贸易的商品和劳务中,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力支撑。

如果我们安于目前的分工体系,有可能陷入“分工陷阱”,被锁定在低水平的分工链条上。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确实存在着知识生产的头脑国家、物资生产的躯干国家、资源供应的手脚国家、提供市场的豢养国家等严重不平等现象,使全球化的 “盈余”分配结果更为悬殊。纽约、东京、伦敦这些国际大都市超越大城市发展瓶颈而焕发出活力的微观基础就是大量从事金融、保险、研发设计和现代物流中介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以及具有生产服务性质的跨国公司总部的大量集聚。

当前,我国正面临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重要发展时期,但是总量和结构性失衡对其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从三大产业的总量结构上看,中国目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根据有关统计数据, 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仅在40%左右,不到60%的世界平均水平,不如印度的50%占比,更与发达国家美国80%的占比差距甚远。

此外,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中国的统计分析也表明,这些新兴产业正是我国就业弹性大的产业。但是我国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仍然发育不足。所以,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矛盾也是影响我国服务型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效破解“低端制造”之惑

制造业的成败对于中国举足轻重,但“低端制造”也成为一直以来难以解开的困惑。30年间,我国的制造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约15%,高于全部工业与GDP的年均增幅。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GDP增加值按美元计算达到13000亿,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13.2%,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大国。客观的讲,中国离制造业强国还很遥远,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贸易大国,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我国自在国际贸易中的制造业利益分配中面临着严重的失衡。由于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

库兹涅茨理论表明,产值最大化(经济较快增长)是工业化发展特定时期的常态发展过程,但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

那么中国为何一直在“低端制造”区域间徘徊?事实上,根据产业链利润的变化曲线,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利润必然会向研发、设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就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并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近年来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中间投入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升高,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

我们所指的现代服务业一般包括:现代物流服务、研发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产品设计、工程技术服务、工业装备服务、仓储运输服务、广告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营销服务、市场调查、人力资源配置、教育培训服务等门类。现代服务业能为生产或最终消费提供中间投入,可以支撑制造业的循环架构,降低可变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十七大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构建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即将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后的先进制造业,不但不是资源消耗大户,而且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高技术产业提供上游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下游支撑,通过价值链的提升、微笑曲线的提升,就能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三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眼下以“整体规划、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为特点的促进中国产业整体升级的十大产业规划终于尘埃落定,撬动中国经济新支点的产业调整与振兴框架十分清晰。但是还缺少针对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规划,因此,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规划。相信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不仅使 “中国制造”从简单加工向研发、设计、品牌销售、售后服务等附加价值高的服务性业务的方向延伸,也必将对启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改变世界失衡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政: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国工业经济》2006 年第8 期。
2、 顾乃华等: 《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2006 年第9 期。
3、W. Baumol , Blackman , and Wolff . Productivity and American Leadership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 1989. P140.
4、Beyers,W.B. and D.P. Lindahl. Explaining the Demand for Producer Services [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996(75).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国际金融与国际资本流动、货币体系、创业型经济理论等。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