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业60年
导语:

 

改革开放30年,工业增加值从20亿扩大到1000亿,青岛用了26年,但仅仅用了4年,就完成了从1000亿到2000亿的增长。最近几年,制造业门类由单一的轻纺业迅速壮大为家电、电子、汽车、船舶及海洋工程、机车、石化、钢铁、纺织服装8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综合产业体系。通过“西移、北上和转移”三大举措,制造业布局由改革初期东海岸的散乱格局,发展为以4个国家级工业园区、9个省级工业园区和6个功能区为载体的有序格局,“组团布局、梯度发展”的制造业格局已经开始完美融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战略中。 2008年,青岛实现了由轻纺城市到“制造业名城”的华丽转身,揭开了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新篇章。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青岛市成功探索了一条“核心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的青岛特色发展道路,动车组、大造船、1000万吨大炼油等核心项目的名字已经成为青岛市最受关注的流行词。作为引擎,核心项目为青岛造就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品牌、串联起一大批产业链条、集聚了一大批产业集群、拓展出一大批工业园区。截至到2008年,八大产业为全市提供了112万个工作岗位,贡献2018亿元GDP、催生了5户超100亿元、14户超50亿元的大企业,培育了68个中国名牌、37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从单一轻纺产业到30多个产业门类、八大产业集群为核心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工业园区承载的布局架构,青岛已经成功完成了制造业的第一次转型。 

在全球化和全球产业大转移的背景下,在长三角异军突起、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的竞争中,在“拥湾发展”新一轮城市功能调整的形势下,青岛制造业只有马上着手进行由“制造”到“创造”的二次转型,才有可能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青岛制造业的第一次转型是以产业引进、扩大规模为内容,以制造加工为特征的粗放式转型。第二次转型应该是以淘汰落后、优化升级、自主创新为内容,以引领创造为特征的引领式转型。动车组、船用曲轴、发动机、信芯等大项目已经悄然拉开了以创造为特征的二次转型序幕。 

关于未来的先进制造业,青岛已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十二五”及今后10年,对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发挥龙头项目的集聚带动作用,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打造一批高端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船舶、汽车、机车、石化、家电、纺织服装制造业基地。概括为:通过“引进核心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实施老企业搬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核心技术推动青岛创造”三大举措,做大做强石化、汽车、造船和家电四大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纺织服装、钢铁、食品饮料、橡胶四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轨道交通、电力设备、机械装备制造三大战略产业。 

青岛先进制造业更加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当下这个危机与机遇并存、风险与风光同在的大时代中蓄势待发。 

一、   石化产业由弱到强 

青岛石化产业的真正勃兴,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激扬澎湃的大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 

早在199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就筹划建设1000万吨大炼油,此后,在几届政府的努力下,大炼油项目终于在2005年开工建设,开启了青岛石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宏大篇章。 

经过三年的紧张建设,作为我国第一个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项目的青岛大炼油项目于2008年6月顺利实现投产,年可加工进口原油1000万吨,生产柴油397万吨、汽油258万吨。由此,青岛石化产业的核心上游链锻造而成。同年,中石化青岛石化300万吨高酸原油适应性改造项目开工,进一步完善了青岛石化产业的上游链。 

 

 

石油化工的产业链为“炼油~基本化工原料(炔烃、烯烃 、芳烃) ~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各种制品”。遵循石化产业链发展规律,把握发展热点,青岛迅速发展了石化中下游链。 

2007年,青岛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生产性项目、主要生产对二甲苯等芳烃类产品的丽东化工芳烃项目投产,使青岛石化产业的中游链拥有了重要增长极。

 

 

 

      

 

青岛丽东化工全景 

 

在大炼油、丽东化工芳烃等大项目的带动下,青岛石化工业产值目前已突破1000亿元,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石化化工产业基地,石油加工产品、基本无机化工原料、橡胶制品、精细化工产品等在国内同行业中均占有重要位置。 

尽管如此,青岛石化产业的现状,离青岛市委市政府的理想版图依然有着很大差距,仍存在着突出问题,例如,青岛千万吨级大炼油强大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彰显,传统产品亟需升级换代,整个产业的集中度亟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青岛必须抓住当前国家调整振兴石化产业的重要机遇,加快推动石化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地由大到强。而催人奋进的消息是,一批旨在破解突出问题、对进一步完善青岛石化产业链起到关键作用的大项目,目前正陆续走上前台。 

在青岛大炼油已有1000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二期再建设1300万吨的炼油能力,对提升青岛石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青岛正加快争取和推进1300万吨炼油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29亿元,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890亿元。 

乙烯和芳烃是石化中游链最重要的产品之一,目前,青岛正在规划建设中石化120万吨乙烯项目和青岛炼化70万吨芳烃项目。 

这些重点目投产后,将使青岛石化产业建立起更为雄厚的上游链和中游链基础,为下游链各个领域的爆发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石化产业这一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将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嬗变。

 

二、船舶与海洋工程厚积薄发 

1905年,当一座坞容量为16000吨、名列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钢质船坞在黄海之滨建成时,青岛在全球船舶领域足可傲视群雄。然而当时间推进到上世纪80年代,青岛已很难在世界造船地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仅能修理10万吨级以下、建造1万吨级以下船舶,造修船能力处于低端水平。 

可以断定,假如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十余年来青岛没有运用战略思维从宏观层面进行超前谋划,很可能与目前国家重要造修船基地的角色失之交臂。这一时期,青岛抓住世界船舶工业转移和北海船厂搬迁的机遇,作出了引入国内外大型造船及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通过集群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决策,直接促成了青岛船舶工业的大变局。 

刚刚竣工的30万吨和15万吨修船坞 

 

据粗略统计,青岛已先后引进中船重工及“四厂三所”、中海油、中石油等国内外造船和研发、配套企业以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投资亿元以上的船舶重点项目达到12个,总投资198亿元。目前,青岛已从仅能建造1万吨级以下船舶的低端水平,提升到可建造10万吨级散货船、油船、多用途集装箱船、军用舰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的新水平,成为国内第3个能够建造10万吨级FPSO、第二个能够制造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和目前建造海上采油平台上部模块最大单件的城市。 

但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快速发展的青岛船舶业,如今正面临严峻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航运市场景气低迷,船舶需求受到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青岛船舶业必须迅速展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而令人振奋的是,由于青岛近年来在调整船舶工业结构的过程中思路清晰,力戒布局散乱、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规划的三大基地呈现错位竞争的局面,使船舶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具备了一定“免疫力”,同时又为进一步升级确立了良好根基。三大基地中,海西湾为大型船舶、大型海洋平台、大型船舶柴油机、曲轴等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大型船舶维修基地;即墨主要生产10万吨油轮和集装箱船、特种船、豪华旅游客船、公务用船、工程船和游艇;胶南主要扩建舾装码头、新建船台、船坞及配套设施,建造10万吨级以下船舶。 

2009年出台的国家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前,中国船舶工业将重点发展中船工业公司、中船重工公司两个龙头企业和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三个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中船重工正是北船重工的母公司,而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在我国重点打造的环渤海湾世界级造船基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岛船舶业将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迅速提高研发水平尤其是关键领域的研发能力,在新一轮增长周期来临时厚积薄发。 

三、汽车产业产业集群日趋庞大 

从只有区区几家中小型汽车生产企业,发展到现在规模庞大的汽车产业群,青岛不过用了六七年的时间。 

自“十五”末开始,青岛大张旗鼓地引进汽车大项目,高屋见瓴地打造汽车产业集群,逐步建成了轻中重卡、经济型乘用车、专用车和中高档客车生产基地。截至目前,青岛已拥有规模以上载重车、乘用车、改装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00余家,2008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88亿元,其中整车实现产值214亿元,零部件配套实现产值74亿元。 

放眼未来,青岛汽车产业将围绕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核心零部件配套比重、加强技术改造、提升自主开发能力,进一步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从而使这一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的支柱产业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动力。 

在中重型载重车发展方面,随着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新建总装车间、车身涂装车间、试车场、科技中心等项目的实施和年产5万辆轻卡项目的引进,未来3年,青岛中重轻型卡车产能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中重轻型卡车全国市场占有率将由2008年的10%增加到12%。 

青岛的专用车制造优势一直较为明显。未来三年,青岛将通过老城区企业的搬迁改造,2010年实现产销2万辆,2012年实现产销3万辆,建成国内最大的重型专用车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 

持续壮大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群是青岛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交叉型乘用车和发动机项目完成产能扩建,本地配套率将达到70%以上;依托一汽解放青岛汽车厂,青岛海通车桥年产40万套车桥项目、青特集团特种车零部件生产线项目正在扎实推进。 

四、高速列车独领风骚 

2007年4月18日,52列“和谐号”动车组以风驰电掣的速度穿过城市与乡村,在春天的原野上飘逸而去。这是第一批由中国制造的高速列车,52列中,近九成为青岛制造,其研制者是位于青岛胶州湾畔的的“三厂一所“——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南车四方有限公司、庞巴迪、北车车辆研究所。同年12月,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在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成功下线,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发制造时速300公里动车组的国家。 

   

 

南车青岛四方股份的前身四方工厂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解放型八一号”。

实际上,早在铁道部决定“动车组国产化”之初,青岛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把“三厂一所”发展成为国内高速列车制造基地的目标。作为超前决策和不懈努力的最终成果,2006年8月,铁道部决定在青岛建设国内唯一的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两年后,国家发改委又批准在青岛设立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 

按照规划,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总投资20亿元,将形成120列高速动车组、600辆成规地铁车辆、300辆高档客车及内燃动车组的生产能力,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91亿元。 

 

随着国家铁路建设大提速,落户青岛的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正在展开扩能改造,同时,“三厂一所”已经陆续掌握高速列车的九大核心技术和十项关键技术。可以预见,随着核心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突破,配套企业的进一步集聚,青岛必将在中国高速列车发展史上留下更为绚丽的色彩。 

五、传统产业迎来新一轮振兴 

在青岛的制造业版图中,家电、纺织服装、橡胶、机械、钢铁等传统产业作为一股稳定而强大的力量,对青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传统优势产业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那么,怎样让传统产业与时俱进、保持绵长而旺盛的生命力?答案是矢志不移地推陈出新,矢志不移地进行自我改造和提升。 

已有百年历史的青岛纺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中陷入困境,而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的调整重组,青岛纺织已然脱胎换骨,从传统、单一的纺织企业,蝶变为高档特色纱线、高档家纺服装面料和高档家纺产品的供应商和设计商。目前,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正按照国家纺织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要求,不断延伸和丰富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自主品牌。 

    

青钢集团这些年来依靠国内强大需求,在规模、效益等方面均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年产能已达400万吨钢,成为全国焊接用钢生产基地,弹簧扁钢销量居全国前列。青钢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线材精品生产基地,成为装备现代化、产品精品化、产业多元化、市场国际化的一流钢铁联合企业。 

青岛是中国家电产业的重要基地,未来几年,青岛家电产业将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力求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2009年,海信将继续建设两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届时年产能将达到300万片,使中国平板企业在上游产业的话语权大大加强。 

 

  

 

                      海尔节能空调生产车间                      海信工业园区 

 

作为中国啤酒行业领跑者的青啤,将在巩固市场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整合、品牌建设等手段,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汇集了崂山矿泉水、华东葡萄酒、崂山可乐、青岛葡萄酒等品牌的青岛饮料集团,正稳健扩展品牌影响力;建国初期靠钙奶饼干一个品种起家的青食公司,其产品体系目前已发展到六大类100多个品种。

 

 

                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      青啤五一劳动奖章生产线 

 

在橡胶领域,青岛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产业基地,云集了双星、赛轮、黄海橡胶、橡六等知名企业。2009年,投资24亿元的青岛伊科思合成橡胶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奠基,未来5年内将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合成橡胶科研生产基地。自此,青岛橡胶产业已经完成从上游的原料生产、到中间的橡胶交易、再到最下游橡胶产品产销的产业布局,产业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