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洛川
2009年9月2日
我最近关注了下44个汉字整形的新闻,8月31日,44个汉字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工作结束。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字形调整”消息是误读。原来又是场误会。我虽有些小欣喜,却仍有些话不吐不快。
几天前,有媒体报道,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然后,有媒体爆料后,在网络上搞投票调查,结果显示“反对者超九成,支持者了了”。
我心中不禁打个冷战,幸好有名专家透露这个67%的数据。如果没有这个爆料环节,公众没有注意到汉字整形这件事,并且糊里糊涂的错过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那将会是个怎样的结果。
公众很突然的接到了汉字整形的通知,又或者在阅读平面媒体时忽然多了几个似曾相识却难以确认的字形,歇斯底里的查字典也没弄个所以然。小学生语文考试增加了寻找错别字的判断题,经过反复背诵、抄写仍然没有及格过关,并产生厌学情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增添了些许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
究竟67%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那个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负责人具体做了哪些统计呢?
在“被增长”“被就业”“被自杀”的时代,汉字整形这件事公众毫无疑问“被赞成”了。而教育部并没有对67%这个数据的来龙去脉进行解释,只有简单一句:“67%的公众支持汉字字形调整”消息是误读。
公众误读了,原因是根本没有67%支持汉字整形这件事。如果没有这件事,怎么会有“误读”的前提呢?
这件事不由得让我反思。在我国,究竟有多少事情是经过社会公众充分参与而进行决策的呢?基本是由政府代民决策,由精英阶层意志代表公众民意做出判断。
误读的解释并没有从根本上梳理政府和公众的互动关系,政府并没有反思在信息披露、公开征求意见等操作环节上的疏漏,只是简单的敷衍塞责。而这并不能防止类似“误读”事件的重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