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飞沙
2009年9月3日
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8月31日表示,国资委将指导央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工作,包括设立新闻发言人以及相应的新闻发布机构等。黄丹华坦言,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引导舆论,已经是当前央企“宣传思想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之前几个月里,我一直在关注央企的新闻,不少央企“负面新闻”缠身。比如中石油被曝“天价吊灯”事件、涉嫌用20亿团购豪宅等。央企面对如此凶猛的公众舆论大有阵脚凌乱的狼狈相。
央企的总管家国资委强势推出央企发言人制度,欲加强对公众的“思想宣传引导”,可谓用心良苦。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引进新闻发言人,加强信息公开透明,民众有一个比较可信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本是一个中性的保障信息有效传导的机制。为何却引起了网友的大肆讥讽呢?
假设一下:如果大型民营企业设置发言人对外信息发布,会不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呢?民众有可能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进行关注,估计不会对此有何讥讽意味。为何?民营企业的老板是私人的,具有明确的法人实体,民营企业只要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能够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民众大可不必操这份闲心。
央企不然。央企是国有企业,企业效益归全民所有。长久以来,很多国有企业由于体制约束濒临破产,国资委加强调整重组,抓大放小,进行政企分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治理制度。近年来,中央企业调整重组步伐明显加快,已从2003年的196家调整到136家,催生了很多行业巨头,获得了丰厚的垄断利润。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会同国资委制定发布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税后利润收取比例作出规定。 明文规定,央企税后利润最高上缴比例10%。也就是说有90%的利润跟央企的所有者—民众无关。
央企如何使用留存利润呢?如果进行企业投资,扩大生产,加大创新力度,民众心理或许稍微有些安慰。如果建设豪华行政大楼,比如天价吊灯门,民众就会口诛笔伐。如果对职工发放高额补贴,譬如中石油团购门,民众就会讥讽国企搞福利分房。
国资委推出央企发言人制度,打算平息民众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很可能事与愿违。民众需要的是能够主动进行信息公开的央企发言人,而不是在民众爆料后,才不得不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它的擅长外交词令的发言人。
信息不公开造成了民众对央企的质疑,信息公开很可能招来民众的进一步围攻。只要民众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实施,民众对央企的讥讽就不会停止。“引导民众舆论”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对民众股东身份的有意疏忽。
相信不久的将来,民众股东身份将得到尊重,一旦公众质疑,立刻启动听证程序,直接问讯央企负责人,央企的管理者就是央企的发言人。那时,信息透明公开将有效“引导公众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