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线典范到行业旗舰
导语: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工业的70%集中在东南沿海。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出于国防战备和调整工业布局的考虑,中央领导人决定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所谓三线,就是按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沿海和沿边疆的省区为一线,战略大后方的省区为三线,包括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的西南三线和陕甘宁青等省区的西北三线;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地区为二线。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四川仪表总厂(以下简称川仪),作为一家三线建设企业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 3000多名支内职工和青年知识分子告别故土,从上海、西安、南京、苏州、无锡、沈阳、锦州等地10多家企业千里迢迢内迁到重庆北碚。面对荒坡野岭,面对艰难困苦,不屈不扰的川仪人,怀着对三线建设的光荣感和自豪感,秉承使命、牢记责任,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头顶蓝天,脚踩荒坡,安营扎寨。川仪以北碚为中心,辐射重庆巴县青木关、江北县水土,在方圆六、七十里的缙云山麓、嘉陵江畔,以智慧、汗水和激情,硬是成就了一座声名远播仪表城,成为当时沪、渝、陕全国三大仪器仪表制造基地之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助推伟大的事业。川仪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锤炼并升华了自己的主观世界,逐步培养和形成了一种催人奋进的企业精神,并以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换来丰硕的物质成果。回首川仪"三线"建设那段艰难的岁月,这与川仪人身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为了早日建成投产,让毛主席能睡上安稳觉,川仪人“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要”,肩拉背扛,先治“坡”后治“窝”,边基建边生产,将生活的必需置之脑后,生活条件放到最后;生活水平降到最低;生活环境置身最差。正是这“三个最”和“先治坡、后治窝”的艰苦奋斗,磨练了川仪人百折不扰的自立精神。1966年春,川仪在大西南重庆北碚三花石创建的第一个仪表厂——四川仪表一厂,就是由上海铜仁合金厂内迁的部分职工组建的,他们与当地职工一道以志气、智慧和汗水,在嘉陵江畔唱响了当代仪表工人的《劳动者之歌》,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搬迁、当年投产、当年出产品的伟大壮举,在我国“大三线”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川仪一厂建成投厂之后,短短几年间,川仪的分厂就星罗棋布地镶嵌在缙云山麓、嘉陵江畔,从川仪一厂排到川仪二十三厂,已初具规模。1979年,改革开放,国门开启,川仪以市场为导向,迅速调整产品结构,率先在行业提出了产品服务重点由重工业向轻化工行业转变的“四个转变”和产品以质取胜、价格以廉取胜、服务以好取胜,工厂的生产任务一度由“吃不饱”到“吃不了”,引起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1981年11月30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机械委主任的薄一波,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看到《向精神状态要生产速度》、《从国家建设的全局需要出发》和《要在生产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上下功夫》——四川仪表总厂访问记的三篇文章后,作出重要批示:川仪总厂是三线建设的典范,工作很有首创性,为机械工业打开了门路.....号召在全国机械行业推广。 

市场经济大潮初起,为了掌握市场经济大潮潮涨潮落的规律,做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不畏艰难的川仪人迈开坚实的步伐,在祖国神州大地上修练出了“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 “四千”精神。四十四年来,川仪人以坚韧不拔的“四千”精神和诚信,诠释了“川仪在用户身边,用户在川仪心中”的服务理念,赢得广大用户的青睐。仅“十五”期间,川仪的经济效益就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川仪造”产品遍及全国各地,为国家电力、冶金、化工、环保、国防等提供自动化仪器仪表系统集成装置多达9000余套,主控仪表、测温仪表等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这领域的垄断。同时,“川仪造”还不断走出国门,成为国内首家援外主控仪表的供应商。近年来,川仪加大技术创新步伐,视创新为企业的立身之本,瞄准世界仪器仪表技术发展的前沿,奋起直追,自主创新,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突破和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实现了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过程控制仪表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发展成为国内经营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全、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经营规模连续七年居全国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首位,成为行业的旗舰,被誉为振兴民族仪表工业的脊梁! 

回首川仪的昨天,直面川仪的今天,憧憬川仪的明天,作为“三线”企业的川仪,由于其形成的特殊时代和环境,在它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非常丰富的传统和精神,这种传统和精神支撑着川仪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川仪的宝贵财富。川仪艰苦奋斗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大庆精神在建设川仪的实践运用和发展,同延安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川仪人体现出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而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川仪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川仪人扎根川仪,热爱川仪,建设川仪。四十四个春秋轮回,“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的铿锵誓言,早已在川仪成为事实,记录在共和国机械工业的史册上。在新中国60华诞即将来临之际,获悉凤凰网正在全国征集“寻找工业记忆”的图文,我写下这段文字,是为纪念。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