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长下惊现高波动
导语:在今后几年如何为中国生产能力过剩的制造业找到足够的需求,将会是政府必须面对并且解决的一个课题。

经济观察网 恒方/文 3月份以来,华尔街上演了一出“绝地大反攻”,反弹的力度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不仅让很多投资者措手不及,而且使得不少原先看淡市场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开始怀疑这究竟是熊市反弹还是牛市再现。

的确,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经济触底回稳的迹象,例如企业盈利回升、新增失业人数下降、信用差价以及伦敦同业拆借利率和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之间的差幅明显减小、工商业经理的信心指数反弹等等。

虽说资本市场通常会较实体经济有几个月的提前量,但市场近几个月来超过50%的涨幅,不仅已经大大透支了实体经济今后的增长,而且还需要假定经济在年底前会重新出现高速增长。可是,出现这种过山车式的“V”型反弹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此次全球经济的回暖迹象有些像以“电击疗法”重新激活心跳,因为各主要国家政府纷纷采取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措施。但这种强力刺激不能也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刺激过后的经济是否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恢复增长,仍然存在诸多的未知数。

在经历了这次危机后,可以预见的是:经历了去杠杆化的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很可能会有所减少,而全球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在中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根本性改观;全球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的人口结构都会逐渐面临老龄化的问题。因此,全球经济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可能都较难重新回复到危机前的那种增长速度。

造成近期市场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除了投资者对于经济复苏的憧憬使得市场信心有所回复以外,其实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由于美联储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大开水喉,将天量的超低息资金注入金融循环体系。这些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被用于实业经济,而是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去年的坏账,或者进入并停留在金融市场中进行资本运作。

这种资金供应面的巨大变化,自然而然地造成了大量低成本资金一拥而入,将股票以及大宗商品等投资资产的价格迅速炒上的局面。在这一点上,华尔街大鳄们近期的手法其实颇有些借鉴中国的庄家们。

经过去年的危机,像高盛这样的投行都改头换面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从而可以通过联储获得大量近乎零成本的资金,然后用这种无本资金在市场上进行操作。因此这些去年几乎奄奄一息的投行,今年上半年纷纷都回过气来,甚至能够归还美国政府去年的特别注资。但像高盛这样拿联储资金来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资本运作而不是用于低回报的商业信贷业务,倒是与有些中国企业将银行信贷甚至财政刺激资金用于进行股票和地产投资的做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看来,利用政府或者纳税人的钱来生钱,不管在哪里都是“无本万利”的好生意。

换一个角度看,之所以大量资金停留在金融市场而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循环,除了“赚快钱”的资本逐利本性以外,恐怕还有各种其他原因。比方说,一是实体经济对资本的需求仍然不振,企业缺乏新的投资和扩张需求。

最近两个季度,很多美国大企业的盈利状况出现好转,而且有一些公司的盈利还超出市场的预期,这也是刺激股市上扬的一个原因。但如果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盈利改善的企业的同期营业收入并没有出现改善,甚至还在继续下滑。

这说明盈利的改善,不是因为企业扩张经营规模从客户或者顾客那里多“赚”了钱,而是依靠削减经营成本(包括裁员)和压缩资本开支“省”出了钱来。二是缺乏像1990年信息技术突破后引发互联网、计算机和通讯产业投资热潮那样的需要大规模投资的产业革命。三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一下子无法找到如此规模巨大而且能够提供类似回报的替代性投资市场。

事实上,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即便经济复苏之后,恐怕也很难回到危机前那种高增长的水平。因此除非出现由科技突破所带来的新经济增长点或者政府将资金从市场回收。

在可预见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全球资本市场上将存在过剩的流动性,而这些过剩资本恐怕只能在不同的投资市场和产品之间流走,不断追逐下一个获利的热点。也就是说,今后几年全球经济可能会进入一个低增长阶段,但是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反而会增加;而且在各种投资市场中交互出现牛熊市的频率也可能提高,但周期可能缩短。这对于短线投资者可能提供更多赚钱(或者赔钱)的机会,但是对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可能会是一个挑战。

中国政府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先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的,中国经济和股市也是最先做出反应并且出现明显反弹的。在中央政府4万亿财政开支、地方政府超过20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今年上半年超过7万亿人民币信贷这样超常规的刺激下,今年“保8”的任务要是完不成才怪。

不过,虽然中国的银行远比美国的银行要更为积极主动地将央行提供的资金贷出去,但中国也存在和美国类似的问题,那就是财政发放和银行信贷的资金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进行资本炒作。市场上甚至有人估计这一比例可能高达50%。这也从侧面说明,许多企业在获得信贷支持之后,其实缺乏足够的动力进行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因为整体经济需求仍然没有足够的回升。以内需取代以往的出口市场需求的结构调整,将会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因此,在主要出口市场消费需求疲软的大环境下,在今后几年如何为中国生产能力过剩的制造业找到足够的需求,将会是政府必须面对并且解决的一个课题。克鲁格曼提出美国政府需要在今年下半年推出第二轮的经济刺激方案,以避免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的经济再次疲软。同样道理,今年的中国经济其实可能要比明年更为乐观。

(本文为《经济观察网》联合中国经济》杂志社共同推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