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建国大爷”
导语:旧秩序已经被涤荡,日本人彻底战败,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经济观察网 焦建/文 上映第一天晚上,我去的那个电影院里,基本上所有的晚间场次,都已经被《建国大业》给占满了。胶片版中,已经出现了多次放映才会出现的雪花纹路。场内不算爆满,但比我今年看过的所有大片,观众都要多。

原本以为光看大明星就能值回票价,可是2个多小时的电影看下来,关注最多的,依然是这个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本身。相较之下,王宝强和葛优攻到北京城下、梁家辉闯到妇女代表合影的人群之中这样的小花絮,能够成为小笑点,但也仅仅只是花絮而已。明星太多,每一个出场的就都是配角。除了真正的主角唐国强跟张国立之外,其他的所有人,都是来跑龙套的。所以,我们可以用任何一部主流商业电影的眼光来看待这部电影,也不用总拿明星来说事儿了。

只要看故事就好,而穿行在政治理念与商业理念之中的韩三平导演拍出了一个好故事。为了描述建国的场景,几条线索穿插其间:蒋介石的国民党的争权、共产党的积极反抗、民主党派人士的历史参与。此前,建国前召开政协会议的故事曾经被多次写成书——即便是比较通俗的文学方面,也有过一本《协商建国》,而跟书写的文字相比,如果没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国民党在大陆最后的执政岁月,共产党的进程过程等等那个年代的故事,更多的人或许依然不会有机会和兴趣去了解。

电影中最大的争议,或许会集中在它所暗含的所谓政治立场和宣传方面。但是,从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起,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中的角色便开始逐渐正常的显现。假如说不能够否认国民党的确曾经政权溃烂到骨头里、的确撕毁重庆谈判协定、的确枪杀李公仆闻一多等等基本事实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再继续纠缠于所谓的政治正确不正确宣传不宣传。国民党逐渐溃败台湾的命运以及蒋介石的痛苦与无奈,这部电影都基本上并没有妖魔化。

在电影中,蒋介石是个人,而即便这个人是个枭雄,他也是要被历史裹挟着往前走的:他曾经意气风发以为大局在握,最终却不得不结束战场节节退败无兵可用、只能飞往北方各地奔波打气希望将士坚守。而除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当选总统的意气风发之外,短短的时间之内,他便开始变得无法掌握局势。在片中,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戏份大概相当。而即便是基调阴郁,国民党方面的戏份中,肃穆和庄重感也并不匮乏。

以情绪颜色划分,国民党是青黑色,而共产党就是红色。这种区分,在电影中可以让人清楚感受得到。这种差别的出现并不令人奇怪,毕竟这段历史的确属于中国最具备浪漫主义气息的一个时代之一。旧秩序已经被涤荡,日本人彻底战败,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人们充满着希望与干劲,这是一个充满憧憬与建设的时期。而在宏观的基调之下,共产党也从一个从山沟子里走出来的政党,开始变得具备话语权能够站着说话了。

而最让人感动的,也就是《建国大业》在共产党方面的戏份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气息——因为它符合了历史潮流并且开始主动参与和创造历史。我相信,当年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气息,让无数的年轻人放弃了自己在“国统区”或许尚属优质的生活,只为追寻自己的理想,去到延安去。也正是这种气息,让共产党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在政治舞台上如鱼得水,在人心向背上广得民心。

正是因为如此,《建国大业》拍摄的的确是主旋律,关键是,这种主旋律是饱含着理想主义的主旋律。它具备一切成功商业大片所具备的元素,拍摄的又是这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观看它,会让人隐约觉得,“我们正在开创大场面”。那种澎湃而来的参与历史的感觉生动、活泼、有人性、挥斥方遒,而且极其珍贵。

国庆期间观看这样一部电影,最好别再满抱着埋怨和挑刺儿的心理。建国六十周年大庆,任何一个国家都总会有些像样的庆祝动作。《建国大业》的出现自然并不奇怪。关键的问题是,假如它拍得还不错,如果你还是生活在这个国家之中并且也希望它变得更好的话,借机能够感受一下它的历史中所含着的能量和波澜壮阔,应该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