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之争
导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好转,国际市场的改善,下半年中国外汇流入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加。虽然官方认为对“热钱”回流做出肯定判断为时尚早,但未雨绸缪确是必要。

经济观察网 李立群/文 随着国内二季度经济企稳以及资产价格不断攀升,国内对“热钱”的关注日益升温。尽管大多数市场人士认为,央行近期发布的数据以及国家外管局2009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平衡表足以表明“前度刘郎今又来”,但一些专家则认为现在断定“热钱”重返国内还为时尚早。 

其中,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管涛便赞同后一种观点,即“近期资本大量回流迹象尚不明显”。 

管涛是在有关“资产泡沫和热钱”的会议上表达该观点的。管涛称,不论是从跨境资金进入规模,还是银行和企业个人办理结售汇的顺差来看,都维持在近年来的低水平;从银行的结售汇情况看,上半年结售汇同比下降,但二季度外汇净结汇比一季度有所增加,主要原因并非结汇量本身增加,而是售汇下降所致。 

此种观点也得到了市场一些资深经济学家的认同。 

然而,大多数市场人士对“热钱”重返国内的顾虑并没有因为上述原因得到缓解。他们认为,今年二季度以来不断飙升的资产价格,逐利资金很可能是幕后推手;此外,7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到2204亿元,较6月份的1327亿元大幅增加,如果以7月份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来计算,7月份新增的外汇占款相当于322亿美元。假设7月份贸易顺差和实际外商投资额形成的以美元计价的外汇总额全部向银行系统结售汇,总计159亿美元。扣除这两项,7月份新增的外汇占款仍有163亿美元无法解释。 

测算“热钱”的方法并非一种,这是产生“热钱”之争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业界比较通用衡量“热钱”规模的公式为,当期外汇储备,扣除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及汇兑损益等因素后,其余额视为“热钱”。 

按此公式推算,此次“热钱”规模可能达到1200多亿美元。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办公室高级经理赵庆明对此算法颇有异议。“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非常丰富。不光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还有服务贸易;对于FDI来说,不仅有当期的FDI的流入,还有已有FDI的流出以及我国已有FDI的退回,假设其他条件都不变,这个计算热钱的公式是对的。”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赵庆明认为此公式太过粗糙,“用它来测算热钱具有疑惑力,有时候比较有鼓动性。” 

赵庆明认为,外汇占款是观察“热钱”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不同分析人士对“外汇占款”的理解并不相同。“货币当局负债表里面的外汇一项是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占款。”他说。此前,一些分析人士参看的是央行网站上所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情况表上的“外汇占款”。 赵庆明称“这个外汇占款和中央银行学,或者是货币政策上说的外汇占款不是一个含义,单纯用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来判断资金流入回升不够准确。” 

对“热钱”的测算,要回到“热钱”进入的渠道。“热钱”的进入渠道分为四个,即贸易通道、个人单方面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其他渠道。其中,贸易渠道是“热钱”进入的主要渠道。因“热钱”主要通过贸易渠道介入,因此很难测算其规模。在中国,贸易顺差和FDI增量均取自商务部每月的统计数据,但不同部门中这些相关数据口径并不一致。此外,“热钱”还通过许多灰色渠道进入中国境内,比如地下钱庄、跨国集团间的转账与对冲等。这使得管理层把握“热钱”实际规模存在较大困难。 

大规模的“热钱”回流将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从而增加政府抗击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人民币升值后,资本将大量流出中国,本币不得不贬值,将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巨大伤害。 

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市场和官方都确曾有过关于资本大规模流出的担忧,时至今日,这种担忧已发生转变,官方对外汇的关注已由流出转向流入。 

随着中国经济情况的好转,国际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下半年我国外汇流入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加。“我们感觉下半年流入的压力更大,我们可能面临的矛盾还是国际收支顺差比较大。”管涛说。 

虽然从现在看来,官方认为对“热钱”回流做出肯定判断为时尚早,但我们感到未雨绸缪确是必要。 

(作者系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