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证张元
导语:他的母亲保护不了她,她后来杀死她妈妈的情人,这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挺大的事儿。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张元的新作《达达》的预告片里浮出这样的宣传标语——“90后少女情欲实录”。

当 “90后”、“情欲”、“出走”、“逃亡”、“性骚扰”这些符合当下最适于传播的事件元素组合在一起,张元拍出了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面对宣传方想出的这些噱头,张元淡然一笑,反问我:“你觉得是这样吗?”

达达就是她自己,不代表任何人

经济观察报: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做这样的青春电影的?

张元:这个剧本最早的时候是我自己弄的一个剧本,拍完《我爱你》之后,2002年左右,还特地去了一趟东北,已经准备要拍的时候,又产生一些犹豫,就先拍了《绿茶》,再拍了《看上去很美》,这个剧本可以说在电脑里沉睡了好几年。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犹豫?

张元:当时觉得故事还没有彻底打动我,拍完之后就把这个剧本忘记了。有一次和李霄峰(本片男主角兼编剧)聊天时才又想起来了,他们又参加改编,最后觉得还挺有意思。

经济观察报:现在的故事你觉得哪儿有意思?

张元:我觉得两个年轻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的一个家庭关系,他的母亲根本保护不了她,包括她后来杀死她妈妈的情人,这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都是一个挺大的事儿,他们处理这个事情的方式都是很年轻化的。

经济观察报:这部电影处理手法有好多留白,有些地方没有一个现实的交待,作为一部要公映的电影,你不怕观众看不懂吗?

张元:其实我觉得很明白啊。你不觉得这样能够给人许多想像的空间?当他们像你一样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在帮我填补这个故事了。这些东西我觉得没有必要交待,但是是有逻辑的。我拍电影不喜欢面面俱到,不喜欢把所有的事情事无巨细地交待清楚,我喜欢一些留白。

经济观察报:那对在这样一段上映的一部青春电影票房上有信心吗?

张元: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有它自己的特点的,我想很多80后可能会去看这部电影。实际上我觉得无论80后、90后,甚至包括70后,我们自己都是经历过年轻的,我在拍《看上去很美》的时候就想,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到老了以后反而会觉得自己看不懂孩子,其实,你想了想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很容易去理解这部电影。

经济观察报:你自己觉得《达达》拍得如何?

张元:我觉得我还是捕捉到了一些真实的细节。现场拍摄时,我的摄影机架好了,我并不总是马上就拍,而是总是想寻找是不是有另一种可能?那场开场时的舞蹈,是在写剧本的时候并没有写的。但是摄影机架好了以后,我就觉得她必须跳一场舞,才会更真实更好看。这个创作是在拍摄现场产生的,这样有一个新的主题又出现了,这部电影才开始真正的吸引我了。到最后电影结束的时候,李昕芸也没有准备,但是摄影机一放到这个环境里的时候,她只能必须再次跳舞。这个舞蹈不适合穿高跟鞋跳,同时要她直接去面对男演员跳舞,她感到难受,直接为一个人表演很别扭,但我说你应该坚持跳出来。

经济观察报: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有些欧洲电影的感觉?

张元:事实上我觉得,到了现代的今天,已经没有西方和中国一说,因为有互联网,在任何一个偏远的地方,都有完全接受西方音乐的孩子,很欧范儿的孩子,他们不是那么简单意义上的单纯,很复杂很有自己的个性,很特立独行。当然我们希望表现一个复杂的年轻人,它其实不能代表一个群体,就是她自己。

票房只能说明一个导演会挣钱

经济观察报:很多人批评第六代导演是在拍中国不好的东西为了在国际上获奖,你认为呢?

张元: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不边缘拍什么呢?所谓的边缘人,到底主流人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其实是把边缘人的性格逐渐立体化,所谓的边缘人,当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生活轨迹表达出来后,其实正好印证了这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评价你代表的中国第六代导演?

张元:这些人记录了这段时间中国的变迁,应该说还是留下了一些有分量的东西。我愿意记录这些人,个体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我并没有刻意去寻找一些你所指的 “边缘题材”,这些题材都是偶然发现的,当然有很多都是我觉得我自己对这些人有好奇心,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没有人指使我要去拍这些片子,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人应该被边缘化,没有什么应该被歧视。这个世界应该是平等的。

经济观察报:对你来说,你拍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区别在哪儿?

张元:这个很难去界定。《我爱你》、《绿茶》算不算商业片?也有人认为是文艺片,《我爱你》投入两百万,票房一千多万,《绿茶》也还可以,《看上去很美》也不错,《东宫西宫》在商业上也很好,虽然国内没发行,但国外有六七十个国家买了这个片子,至今仍在发行。包括像《过年回家》,国外卖了几十个国家,《看上去很美》是最近发行最好的电影了。我觉得这些电影还是有它的市场,要不然我肯定没法这样一步步接着拍。现在我也的的确确觉得拍商业片的时代到了,艺术片在国内发行方面太有问题了,当然在拍类型片时,还是要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一些审美。

明星加盟肯定是一个商业符号,但这个东西没办法,佟大为拍《我爱你》的时候还没有演任何戏,第一次演主角。在我眼里没有什么明星,李冰冰演《过年回家》的时候也不是什么明星,拍《东宫西宫》的时候赵薇还没有上大学呢,胡军也不出名,但现在他们都已经很成功。所以我不认为李霄峰和李昕芸会弱于明星。

好的商业片需要有明星,同时新演员也需要演电影,但是他们也要不断地拍戏才会变成明星。

经济观察报:会不会去为了获奖迎合西方电影节评审拍一些他们喜欢看的东西?

张元:我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当然还是很注意国内的东西。同时,你都不知道西方评审是谁,你怎么迎合。我自己也做过电影节的评委,评审都是来自各个国家的导演和演员,还有电影界的从业人员,都是临时的机构和小团体,你不知道迎合谁。

经济观察报:你眼里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

张元:今年在新加坡做评委,我积极推荐的是一部韩国电影。是一部拍得非常极端的影片,其他评委也不同意,觉得那电影拍得太狠了。我有的时候不是特别喜欢,所谓的非常完整的影片,我喜欢那种锋芒毕露好像有很多缺陷的电影,我喜欢特别有个人风格的。

经济观察报:但你的风格并不固定?

张元:哈哈,我的风格就是多变的风格,我拍电影的种类也比较多,《东宫西宫》和《过年回家》又不一样,这次《达达》和《看上去很美》又不一样,我拍很多的音乐录影带,和我的电影又完全不一样。其实让我拍商业片,我肯定能拍。

经济观察报:对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怎么看?

张元:中国没有分级制度,这是个很大的遗憾。如果分级了,我很想拍一部情欲片。中国银幕需要这样一部电影,恐怖片也可以拍,我愿意尝试多种类型。

仔细看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其实就是一个类型片的市场,当有一些类型被确定的时候,有没有演员都有市场。而且目前的市场好像不是特别健康,有时候好像被认为烂片的电影常常票房还不错(笑)。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自己现在还缺什么样的电影?

张元:我不缺什么,商业片无非就是赚钱。你觉得电影导演算艺术家还是算工匠?肯定算艺术家,艺术家在人类历史当中也很短,我们应当在某种程度上反过头去看西方艺术史,西方艺术家都是为谁服务,都是为教会和宫廷服务的。

西方艺术史都是为教堂绘画,为什么会出现文艺复兴,那是伴随着中产阶级诞生而起来的,他觉得也要有艺术家为他们服务。自此以后神的形象才慢慢淡掉,人的形象慢慢出现。一八二几年照相技术出现,而电视史才一百多年。如果算艺术家,艺术家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为你所需要的人服务,那是属于工匠范畴,因为我们要干活,我们要养活自己,这是生存方式,另外就是我们都希望离真实世界近一些,看自己的灵魂,我们有没有平等和善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

至于票房,我觉得一个月之后票房就不存在了,哪个离人的精神世界更近才是最重要的,对票房的认定只能说明这是一个能挣钱的导演,但我最尊重的还是那些拍出真正好电影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很准确的判断,有对人最深层的挖掘。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