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在22日于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值此“保增长”可保无虞、“促调整”差强人意的关键时刻,我们认为此一目标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落实降低碳排承诺,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更为平稳地过渡到“后刺激”政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有利于加快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应该说中国的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如胡主席所言,中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在此前制定的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中国明确提出2005年到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仅通过降低能耗一项,中国5年内可以节省能源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
但毋庸讳言,在此次落实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行业偏数量、轻质量,重GDP、轻环保,为发展而发展、忽略平衡和可持续性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个别地区甚至出现 “保增长”不遗余力,“促调整”乏善可陈的局面。
新中国60年的经济建设史一再告诉人们,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是注定无法持续的,而每一次狂飙突进后的善后和调整每每令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说以前人们苦于把握速度与结构之间的平衡的话,那么降低碳排的目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精确量化的标准。
此外,在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唯GDP论英雄”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不见容于社情与民意,以毁坏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增长也越来越失去其正当性。事实证明,一个非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无法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
降低碳排的目标顺利落实与否,还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在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的位置。美国有意在未来凭借《清洁安全能源法案》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意图表明,碳排问题将成为国际政经格局中一个重要的角力点。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中大国,面对严峻挑战,须未雨而绸缪。
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客观限制性因素,进行据理力争的同时,最为踏实有效的应对方案还是以我为主,主动出击,变压力为动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从而既能趋利避害,凭实力超越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又能以此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气候变化没有国界,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理应作出相应的承担与努力,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实现自身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的共赢。